當孩子犯了錯,比如不去上學了,父母正确的應對方式

媽媽早晨發來詢問的微信,說是孩子因為作業沒寫完拒絕去學校了,自己要上班,就隻能留孩子自己在家,但不知道後續該怎麼處理。

晚上媽媽下班又來微信,說是孩子給開門後又迅速返回了自己的房間,本想跟孩子聊兩句的,但孩子用捂耳朵的方式拒絕了,自己隻好灰溜溜的出來并帶上了門。

媽媽說自己很生氣,因為孩子不完成作業、不上學,還因為孩子不好好說話、明明自己錯了還一副有理的樣子。

媽媽說自己也很害怕,怕孩子憋出個好歹來,也怕孩子明天繼續不上學。

媽媽說自己也很無奈,很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像在陌生的城市裡迷了路一樣。

……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媽媽的這些感受我都理解,甚至還親身體驗過,所以我要說點經驗之談。

首先我們要做個假設,假設孩子不上學不是因為沒寫完作業,而是因為肚子疼,或者其它的身體不适,我們作為父母還會有這些反應嗎?應該不會有了。

那為什麼對于同樣一個結果我們對不同原因的反應會如此的天差地别呢?

根本的原因是,我們依然隻重“硬件”不重“軟件”。

生理,或者說我們這百十斤肉吧,就是我們人的“硬件”,看得見、摸得着,哪裡疼、哪裡癢癢我們都很熟悉。但心理這東西,雖說這幾年喊的挺熱鬧,但大多數人還真是隻聽個熱鬧,其重要性根本就沒往心理去一點。

可以這樣說,心理作為我們人的“軟件”,和手機比如華為的操作系統是一個道理,操作體統不穩定或者出了問題,手機這個塑料疙瘩就是廢品一個。美國為什麼像個黑社會一樣明目張膽的制裁華為,就是因為華為的“軟件”已經威脅到他們的領先地位了。

一個孩子,沒完成作業,因為沒完成作業而又拒絕上學,明顯的就是心理這個“軟件”出現故障了,孩子“硬件”生病我們能接受,心理這個“軟件”出問題我們也要接受,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行。不把心理問題當問題,這就沒辦法解決問題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考慮的是,是孩子的感受。

我們可能都病過,病了的時候什麼感覺?是不是有點委屈,是不是想找個人疼疼自己?如果是在“關鍵時候掉鍊子”,比如舉家旅行的前夜拉肚子,是不是還會有點内疚,有點自責?肯定是這樣,因為我們都是善良的好人。

一個孩子,隻要不是“慣犯”,他的内心感受就跑不出這個範圍。為什麼他不願意和媽媽說話?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犯錯了,他可能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可是需要巨大勇氣的。

那接下來具體要怎麼辦呢?

首先,就是不要去打擾孩子,包括善意的關心和講道理、訓斥,甚至是打罵。孩子大了,隻要他不願意,父母一廂情願的說教就都是廢話,隻能适得其反。

而且,這時候的孩子内心脆弱着呢,有點像網絡上說的“玻璃心”,自哀、自憐、自怨、自責都有,需要一點時間進行整合。

再者,我們要保護(甚至要利用)好孩子的這點内疚,這點自責,如果我們上來就一通兒罵,哪怕是一通兒唠叨,都有可能讓孩子找到推卸責任的理由,進而“破罐子破摔”。咱還說旅行前夜拉肚子這事,如果家人都埋怨你,你還會内疚、自責嗎?你一定會這樣想:又不是我故意的,我還難受呢,你們不體諒我就算了,還說我,真是患難見真情啊!是我重要還是旅行重要?

其次,父母需要明确的用行動表明自己的态度。

針對自己的是,日子該怎麼過還怎麼過,該吃吃該喝喝,該看電視就看電視,不能一個人有點小病全家都跟着咳嗽。父母的鎮靜從容,對孩子也是極好的影響,這有點像這次的疫情,隻要政府不亂,措施得當,那我們百姓的心就也會安穩許多。

針對孩子的态度是,要明确的告訴孩子,可以用嘴說,也可以發微信、寫紙條: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挺難受(這個詞比較籠統、模糊,有點像我們說一個人有氣質,大概率上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我們對他的理解與關心的。),但遇到了困難總需要解決,需要爸爸媽媽幫忙就說,爸爸媽媽也樂意、也有責任幫你度過難關。

然後,父母就要考慮點别的了。

最緊急的是,如果孩子明天還不上學,怎麼辦?那就不上。你總不能把孩子綁去學校。

然後要想,孩子為什麼會沒完成作業呢?是作業太多,還是有其它原因?一定要幫孩子把這個“攔路虎”找到,并在今後的日子裡慢慢幫孩子鍛煉打倒這隻“攔路虎”的能力——打虎的能力是根本。

然後還要想,孩子為什麼沒完成作業就不去上學呢?挨兩句批評對孩子來說這麼難以忍受嗎?原因又是什麼呢?孩子這處理困難的方式是不是也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啊,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還多着呢……

總之,父母要把這次的問題當成機會,當成促進孩子成長的機會。

隻此一條正确的路。

有什麼疑惑盡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關注同名(蓬勃育兒社)微信公衆号,獲取更多育兒信息!

2020蓬勃家庭教育(父母)成長課,希望能帶你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和(學校)教育的底層邏輯,給你的教育實踐提供一個科學的支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