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後,崩潰不該是你,是你該改變行為。(點我收藏)

                    文|幸福小媽咪

一直堅持的,想要達成的好習慣

時間如梭,姐姐進入一年級竟過了2個月,即将跨過第3個月的學習。

前不久結束的期中考試,姐姐以輕松的狀态迎接,得到了“發揮失常“的結果。

都說孩子考試,緊張擔心的是父母,而我和他爸在考試前一天帶她出去玩,一是緩解下氣氛,二是我們認為,考試真的靠平時積累。

臨時抱佛腳隻是短暫取得了看似“有效”的成功,我甯願她嘗試下無效的失敗,為未來主動學習做好準備。

我知道堅持的這條道路充滿了崎岖,但我必須讓孩子體驗可能考得不好的結果,而不是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如果有一天,我是說如果,當有一天孩子成績落後一點時,一旦習慣了獲得成功的愉悅,終有一天會經不起失敗的磨練,這不是我願意看到的。

我不要孩子在她的童年隻為了成績和分數,孩子可以有很多發展的方向的。

“3歲看小,7歲看老”,直譯成年級來說,7歲看一年級成績,并不代表以後5,6年級的成績。

當然,這中間一定得有個前提:你是否做好了對學習過程的幹預。如果放任不管就想得到好的結果,這不是我想表達的初衷。

在有的父母或老師眼裡,可能覺得特立獨行,但我依舊想堅持這種過程,和孩子一起努力。

我和她爸一直保持不看重分數的原則,不會因為考滿分而獎勵,或因考得不好,必須得到言語的暴力和行為上的懲罰。

我們雖然不看重分數,卻會在分數中原因,分析結果的産生,倒推行為過程。

扣分或不扣分,測驗成績反映了一個孩子做題的細心程度、對知識掌握和是否理解的程度。

寫完了就讓孩子玩,考試不是不“慎重”對待,直接簽名是大人不夠細心,沒有給她檢查出錯誤,那就培養孩子細心。

通過檢查作業簽名這件事,讓我重新反思:到底什麼才是好習慣,應該如何培養好習慣?

我認為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四階段。陪伴、監督、幹預和合理退出。

好習慣培養從父母開始

1)陪  伴 不  能 少

陪伴、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是獲得好習慣的第一步。

如果完全沒有陪伴,父母早出晚歸,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不識字就不知道如何完成作業,就達不到及時複習的效果。

沒有效果,就會失去熱愛學習的初衷。沒有興趣,就不愛做作業。不及時糾正錯誤,錯誤習慣養成,就造成了粗心、失分、達不到基礎學習的結果。達不到基礎學習的結果,就容易形成自卑和失去學習的興趣。

我認為,陪伴也有循序漸進的步驟。陪着讀題、教會孩子做題注意先易後難,寫自己會的,思考不會的,實在不知道如何做題,請求幫助。

大人跟着旁邊讀自己愛看的書,孩子做作業,這一定是最美好的親子時光。

在引領孩子完成作業,讀題後,讓孩子思考如何下筆和做題,更要讓孩子知道時間的重要性。

做作業時,同時要觀察孩子做作業的專注度。因作業量,要求完成作業的時間,或者觀察孩子做作業的時間,以便為未來打好基礎。

好的習慣培養不是一天促成,需要時間。如果一旦離開了家長的陪伴,孩子能繼續把作業做完,雖有錯題,陪伴才有價值,叫好習慣。

如果一直要父母陪着寫和陪伴,看似1-3年孩子的習慣非常好,一旦離開父母的陪伴,孩子習慣又變差,這是自制力沒有得到強化。

要陪伴和幹預。

...

陪伴過程中,明顯發現姐姐的一些學習習慣。大班時,姐姐學習的方式偏聽、說,不太喜歡寫和讀。她的記憶力超強,卻經常為寫感到懊惱。

大班上學期末,老師會出一些題訓練孩子的思維力和細心程度。

一張試卷有4道題,她可以繞過2道題,隻做2道,另外2道當沒看見。

姐姐在大班下學期末開始學會把字寫到格子裡,進入一年級前,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能寫一個字的,絕對不寫第2個。

長她半歲的孩子可以把拼音,漢字寫到格格裡,她卻把字寫得好大,好怕别人看不見她寫的。

雖有陪伴,卻發現一個事實:并不是所有你期待的都朝着好的方向發展。中途會發生特别多煩惱的事,有甜有苦。

姐姐曾經說:你是大人,你會。可是,我真的不會。

陪伴的第一步:不是磨滅耐心,而是建立親子關系,懂得反思,适可而止。

...

2)監督,幹預要跟上

進入一年級後,為了幫助姐姐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接受她漏題的行為,不責罵,卻會幹預她漏題的行為。

最記得在考完語文第一單元測驗卷後,她舉着她胖胖的小手說:媽媽,我今天隻漏了一題。

汗顔!!

潛台詞是:媽媽,我隻漏了一題,有進步。

看着她興奮的樣子,我繼續鼓勵她:比第一次有進步,隻漏了一題。那我們後面怎樣做,才能做到不漏題呢?

姐姐說應該多檢查,不留空白。

第2次測驗,姐姐興奮地告訴我說沒有漏題,說檢查了好幾遍。

姐姐一路披襟斬棘,拼音越寫越美觀,字書寫越來越工整。

我們會因為寫作業而不愉快,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相處是愉快的。

通過“第1個月,我陪着她”寫的過程,得到良好的家校雙向良好的反饋結果。

通過“第2個月時間少,隻和孩子溝通如何寫作業”的過程,我發現了一個現象。

如果第一個月我陪伴的時長挺多,帶着她如何完成作業,第二個月因為我介入的時長短,她雖會完成作業,但有些題做錯,導緻沒有及時訂正,錯誤率越來越高。甚至是,我通過她寫的字可以判斷她寫字是認真的,還是求快的,一目了然。

有一個特别要好的朋友問我是否繼續堅持自己的教育模式,還是随大環境妥協去檢查孩子的作業的時候,我回答說:

依舊會繼續堅持好習慣的培養,會根據老師發現的問題做自我調整和方向的融合,這不沖突。

監督和幹預是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條件。原來制定的計劃不改變,但會融合老師提得非常好的意見。

允許孩子犯錯,卻要在錯誤後,及時改錯,才能讓孩子得到能力的提升。

我認為監督和幹預不是說教,而是要身體力行,把錯誤的地方說出來,并且真正意識到錯誤,下次不再犯。

3)合理退出看條件

從陪伴,監督,幹預并行,到合理退出,需要過程。隻是,這個過程有長有短。

我見過很多孩子在一年級-三年級成績都十分理想,在4-6年級依然保持良好的成績和學習習慣。也見過很多孩子在1至3年級成績理想,卻在4-6年級開始出現下滑現象。

一定要說退出的時間呢,不在于一定要在哪個時間段放手,而是在于孩子适應的過程。

我知道我引領的力量微小,需要孩子和老師一緻的教育配合,我也會配合老師使孩子成長得更好。

合理退出應該是指,即使父母不在家身邊,她能翻看自己要想要看的書,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制力,不因外在原因推動而去做某事。

育兒路上一直都是降妖伏魔的過程。不能太生氣,也不能太随着孩子來。

父母其實是矛盾的,正如我是矛盾的一樣。但既然有矛,就一定有盾。我必須接受“矛”。

如果一定要說退出的時間,最好是3年級前。花2年時間,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習慣,受益終生。

最後,我想說:

所有處于一年級的父母都不是超人,隻要你不是對教育完全不管,就給自己”變好“的時間。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焦慮,不适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特别是看到孩子的狀态比原來還要差時,更要耐心,不該責罵孩子。

孩子犯錯或沒考好,本來就很難過,當我們在她們的傷口中撒一把鹽時,傷口愈合就很慢。

要陪伴,監督和适當幹預,更要幫助孩子走過一年級。

感謝老師們對姐姐的關注,會及時溝通姐姐在學校的狀态。

教書育人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唯有努力改變自己,孩子才會發生改變。

我聽過最好的對”改變“的诠釋是:改變是别人發現你變了才叫改變,而不是自以為。

這條路依然在路上,共勉,同行。

                        ——the end——

往文推薦

成長日記-古詩-詠柳

20年9月新1年級學生,我家女兒讀小學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