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你需要掌握1個方法,效果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好

相信,在很多父母的經曆中,孩子的很多行為都很讓人崩潰,甚至孩子有些做法讓人覺得簡直是個天大的錯誤。

近期,參加了一個育兒課程學習,感觸頗多。在育兒這件事情上,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對第一次為人母的自己而言,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曾經被孩子氣過好多次。

有時因為自己太累了,精力有限,無法顧及到孩子的需求;有時是太忙了,本來心裡就亂,孩子偏偏又在一旁“添亂”,真的是讓人無比崩潰。

可通過學習之後,我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多了很多的理解,也更加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也明白了該如何去面對自己及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

...

孩子的成長即父母的修行,隻有我們自己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如同當初教孩子走路說話一樣。

到底該如何去引導孩子?首先我們要學會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來對待。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背後都有一個動機,即孩子内心的需求,我們要學會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這一動機,再結合孩子的行為去引導孩子。

記得有一次,我帶閨女去超市買東西,閨女說想吃甜甜圈。當我給她拿了一個時,她死活不同意,還非要一個才肯走。

我覺得買兩個她吃不完,不想浪費,于是不答應孩子買兩個甜甜圈,在我的反對之下,閨女急得哭了起來。

後來我想了想,把她抱起來先安慰一下她,等她情緒平穩下來了我就問她為什麼非要買兩個甜甜圈,她平時最多吃一個就夠了的。

結果閨女好委屈地告訴我說,她不是買兩個都給自己吃,是還想買一個給媽媽吃……

那一瞬間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多麼不耐煩,看到孩子一鬧就隻顧着批評孩子,問都不問孩子非要買兩個甜甜圈的原因是什麼。

有了那次經曆,後來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的哭鬧,我不再急于指責,而是先問問自己孩子到底想要什麼,她為什麼要那麼鬧?

結合最近剛學的課程,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放在孩子的哭鬧這事本身上。

引導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肯定孩子的動機,即使是批評也隻能從孩子的行為層面進行批評。

所謂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這需要我們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否則一看到孩子哭鬧立即加以指責批評,孩子把心都關閉了,我們也就無法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了。

就像當我閨女想買兩個甜甜圈時,我一批評孩子說不可以,還說浪費,孩子本來可以第一時間告訴我她的想法,結果就是哭了起來也沒有告訴我為什麼,直到我平靜下來和她溝通時才和我說她的想法。

要不是孩子說了自己的想法,我哪裡會知道平時隻買一個甜甜圈的孩子原來是為了多買一個給媽媽吃。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原來如此可貴,多麼值得肯定和鼓勵,萬一我們錯過了該有多遺憾呀。

所謂肯定孩子的動機,意味着不管孩子行為的好壞,動機都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記得小時候,我偷了我爸的錢,目的就是為了拿給我奶奶,因為我覺得奶奶好可憐,沒有收入,天天在家裡放牛,偶爾去一趟街上都沒有什麼錢,這也不舍得買,那也不舍得買。

當我知道奶奶沒有錢之後,我就想着如何去幫奶奶搞到錢,還沒上學的我當然沒有能力去掙錢孝敬奶奶,可我知道爸爸櫃子裡有錢,于是某一天趁父母不在家就和妹妹去撬爸爸的櫃子偷錢拿給奶奶。

單從行為本身上看,偷錢這一做發确實很不妥,很多父母都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這麼做。

可如果你了解了我這麼做的背後動機,你不一定就覺得我的做法一無是處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把孩子的行為和動機區分開來的原因,意義可大了。

...

想要引導孩子,首先得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至于不太好的地方我們再加以引導。

隻有這樣,我們才不至于第一時間就失控,然後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才不會把本來并沒有那麼嚴重的事搞得更加嚴重了,而真正的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而如果我們能夠平和地去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我們就能夠看見一些我們通過行為無法看到的真相,引導孩子也就變得容易得多了,既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又能讓孩子在已發生的事情中獲得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