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給足孩子愛與安全感,關鍵在于這三點

你這孩子,發什麼脾氣?真是越來越過分了。

剛才見到鄰居阿姨怎麼不打招呼?太沒禮貌了!

快把這些飯都吃完,不許剩!多吃點才能長好身體。來,再吃一口。

你到底用沒用心?都是一個老師教的,怎麼就你學不會?

家有“神獸”,父母們每天都會面臨各種花樣翻新的挑戰,急惱失望之下,上面那些話脫口而出,多數人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可随着孩子漸漸長大,心門和房門都對父母關閉,才蓦然驚覺,自以為的“愛”,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否定、控制和不接納。

出生時全心信賴并依戀父母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害怕和疏遠父母?《童年不缺愛》裡,心心媽總結分享了自己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經驗,從如何真正“看見”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高質量陪伴的技巧、及時反思,高效溝通、關愛自己,平和情緒以及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六個方面,結合自己與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詳細闡述了如何給孩子真正的愛,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作者心心媽,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美國認證正面管教師,凱叔講故事、成長樹等平台閱讀量10萬+文章作者。

...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序言中說:如何在童年期給足孩子愛與安全感呢?主要有三個關鍵點。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孩子,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需要我們放下腦中所有的成見,看到孩子獨特的性格特征、年齡階段,以及行為背後的内在需求。

1、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

愛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們所願。孩子太内向或太好動,話太多或者太安靜都會令父母擔憂,可是哪種性格隻有優點沒有缺點呢?

作者以紀錄片《零零後》裡兩個同樣内向、喜歡獨自玩耍的孩子辰辰和一 一,因為父母的态度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狀态,提醒家長們,父母的接納才能把孩子的特點,發展成獨特的閃光點。

不止性格,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有各自的身心發育特點,比如敏感期、注意力持續時長等,隻有清晰了解孩子在當下年齡階段各項能力發展與局限,才能溫和耐心等待孩子以自己的節奏成長。為此,作者推薦了彙集耶魯大學40年研究成果的階梯教養叢書《你的N歲孩子》。

淡定的家長,必然是學習型家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有不被外界聲音影響的底氣和信心。

2、看見孩子行為、情緒背後的需求

孩子的莫名其妙、無理取鬧,更多是遇到困難向我們求助。尤其在幼兒期,孩子還不能用語言清晰表達。有時,那些情緒并非源于眼前的事件,而在于内心深處一些未被排解的疙瘩,耐心引導才能真正弄清并安撫好孩子。

對此,心心媽舉了個事例。有次外出學習回家,第二天送心心去幼兒園,可是從起床開始,心心就很不配合,好不容易出門,又一會兒要去商店買玩具,見商店沒開門就大哭大鬧,還不肯自己走,硬要抱……

面對一個個“挑戰”,她意識到,孩子的不滿并非來自早上的各種要求沒被滿足,與其勉強到校後繼續各種找茬,不如耐心陪着孩子等她哭完。哭着哭着,心心的抱怨從“不上幼兒園”“要買彩虹糖”變成了“不許你再出去學習,一次也不行”“我每天放學都見不到你”。

原來心心一大早各種鬧别扭的真正原因是好幾天沒見到媽媽,積累了很多委屈。了解到孩子令人心疼的小心思後,和被纏得煩不勝煩時,處理方式必然不同。

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但同時允許孩子釋放情緒,陪伴、傾聽他真正的渴求,才能幫他學會表達情緒和願望。

3、走進孩子的世界,以遊戲的方式溝通

遊戲治療大師加利·蘭德雷斯說:玩具好比是兒童的詞彙,遊戲就是他們的語言。

身為專業的遊戲力育兒師,心心媽特别擅長用遊戲與孩子溝通。

孩子放學回到家,想知道在幼兒園一天都做了啥,就玩“上幼兒園”的遊戲,父母當小朋友,孩子當老師,在角色扮演中,再現白天在園的情境。

偶爾接孩子放學晚了,她不高興,哄也哄不好,恰巧看到天上飛過一架飛機。玩起“逃家小孩”的遊戲,先緊張地說,“哎呀,心心生氣了,她不會變成飛機飛走了吧?”接着又自信地“沒事,如果心心變成飛機飛走了,我就變成廣闊的藍天,這樣,我每天都能擁抱她。”

“哼!媽媽,如果你變成藍天,我就變成石頭,讓你找不到我!”心心回道。

“如果你變成石頭,我就變成長在你身邊的小草,每天陪着你!”……

就這樣一來一往,濃濃愛意洋溢在字裡行間,讓人不由感歎,心心是個多麼幸福的小孩。

孩子遇到與玩伴的沖突時,比起講道理,更有效的方法是用遊戲還原場景,讓孩子從更高的角度看到事情的全貌,學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問題。

...

二、對養育孩子的反思能力

親子關系中,父母總習慣站在相對權威的一方。也難免将自己的願望、思想、情緒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反思讓父母不緻于偏執,把孩子越推越遠。

1、生氣、擔憂究竟來自哪裡

孩子不僅是父母的責任,更是提醒父母向内看的精靈。在指責、憤怒、恐懼的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根源?

孩子不愛說話,比較害羞時,你為什麼不能相信他也會有屬于自己的位置?孩子某次考試不理想時,是哪些想法誇大了後果,讓你氣憤不已?不問孩子是否喜歡,就給他報了好幾個才藝興趣班,是在滿足誰的願望?

向内看,讓我們走出按自己的“期望”塑造孩子,稍不如意就反應過度的誤區。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2、回顧反思,尋求更好的回應方式

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舊傷,面對考驗,我們的觀點、反應未必完全合理,需要積極反思,特别在那些引發親子沖突和矛盾的地方,反複琢磨孩子的心思,并思考下一次遇到類似情況時,要如何做出更好的回應。

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為了孩子努力成為更平和的父母,這種擔當,是需要練習的愛。

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喪偶式育兒、隔代溺愛、兩代人育兒理念的分歧,是困擾許多媽媽的難題。作者在第六章分享了與“養育合夥人”和諧相處的心得。

總結起來就是,對另一半多看優點,用其所長,适時放手,多多鼓勵。對老人,多表達感激,肯定他們的付出,理解他們的“改不了”,不加評判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平等溝通而不是堅持說服。及時表達,不積累怨氣。

有時候,看似因孩子而起的矛盾,其實是自己“被愛、被關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與其指責他人,不如學會自足自愛。

...

做了父母就自然懂得如何愛孩子嗎?《童年不缺愛》讓我們看到,父母愛孩子不僅是天性,更是有待提升的能力。以修行的心态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才能成為孩子獨行于世的堅強後盾和溫暖歸宿。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