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用有效的方法去解除無用的心理防禦

...

工作中的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面對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我們就不願意去面對它,而是盡量拖延下去,或者選擇做别的事情來轉移難題帶給我們的困擾。

其實,無論是拖延還是轉移注意力,都屬于心理防禦機制的範疇。從本質上它們都是逃避現實的方式,很少能幫我們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複雜。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擁有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又該如何去克服它們帶給我們的消極影響呢?今天分享的這本《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就會帶領我們找到答案。

本書作者約瑟夫·布戈爾在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三十多年中,接觸了大量尋求幫助的成年人,這些人當中有的一直壓抑着心中的郁悶、苦惱,有的對自我充滿厭惡感,有的則在婚姻中倍感痛苦。作者在對他們的診治過程中,形成并積累了自己的觀點。他對這些觀點和經曆進行提煉和總結,寫下了這本書。

本書圍繞着心理防禦機制的運作、表現形式、影響等深層展開,作者希望我們能通過對本書的了解,成為自己的心理診療師。

好,接下來我們來說本書的核心内容吧。我将從三部分為大家講解,第一部分是心理防禦機制是什麼?第二部分是三種常見的消極心理防禦機制;第三部分是如何解除無用的心理防禦?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部分:心理防禦機制是什麼?

作者認為,心理防禦機制就是我們回避自身無法承受的痛苦經曆時的一些無意識行為。比如我們自身有很多内在情緒:對某件事極度的渴望、因不滿而生出的憤怒、不明原因的嫉妒等。我們在面對這些情緒時,不知道該如何與它們安然相處,就會選擇回避或壓制。

我們的這些對應行為,都屬于心理防禦機制。這些防禦對我們是必需且有益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減少不可避免的痛苦,但它們存在過深,又會阻止我們去觸碰自己必須面對的情緒問題。

就拿婚姻裡的婚外情來說,當一個人發現配偶背叛了自己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大多是拒絕承認這個事實,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願接受這個事實。對現實的否定,是人内心裡一種最常見的防禦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暫時幫人躲開背叛的痛苦,甚至讓自己躲進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裡安慰自己。

但另一方面,這種逃避和否認的态度,并不會改變婚外情的事實,不會解決婚姻生活中存在的實質性問題。反而會讓人失去學會處理生活中類似問題的機會,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長期的損失。

所以,從長遠來看,我們應該學會辨别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學會處理、正确表達自己的潛意識,尋找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接着,我們來看第二部分:三種常見的消極心理防禦機制。

在了解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後,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三種消極心理防禦機制。

第一種:壓抑。

心理學上有一種“鴕鳥心态”,指的是鴕鳥在遇到困難時,會自然地把頭埋進沙子裡。鴕鳥會下意識地以為自己看不到危險,危險就不存在了。這種在意識中避開某種東西的行為就是壓抑,它的本質上是試圖在逃避某種痛苦。

壓抑是一個過程,會不斷消耗人的精神能量,來保證被壓抑的内容不再回到意識中。像書中提到的奧利維亞,她擁有着一段看似很成功的婚姻,但丈夫丹卻覺得她笨手笨腳。原來,奧利維亞有着不快樂的童年,有一個獨裁父親和一個沒給過她情感保護的母親,她積壓了很多童年時期的怒氣。在自己的婚姻裡,她就用“把事情搞砸”這種方式與丈夫相處,事實上是她壓抑了自己對童年憤怒的感知,以隐秘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這樣的相處方式,自然是嚴重破壞了夫妻感情。

第二種:轉移。

我們應該都聽過“有氣别撒在我身上啊”這句話。在生活中,我們都做過别人情緒裡的替罪羊,比如同事在工作中被領導批評了一頓,他很生氣,但又害怕得罪領導,害怕失去工作,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洩在了别的同事身上。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就是轉移,是一個人無法将情緒發洩給對方時,而将它轉移發洩到第三個人身上的行為。這種行為雖然會短暫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但對新的人際關系又會帶來嚴重的破壞。

第三種:控制。

作者治療的一位病人布萊恩,娶了一個很聽話的妻子,但布萊恩卻在家裡偷裝了監控,監視妻子的行為。雖然他的本意是想更多的了解妻子,但他這麼做卻是在控制妻子。

在作者看來,當我們對他人的需求或渴望感到無助時,我們就會想去控制他人。很多人不願面對自己内心的脆弱,覺得表現出脆弱是不安全的,這些人就會通過控制他人的行為來避免這種不安全的感覺。事實上,這麼做也可能會使我們就此避開了親密關系,會讓自己像孤島一般生活。

最後,我們來看第三部分:如何解除無用的心理防禦?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們了解了幾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以及它們的消極作用。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解除這些無用的心理防禦呢?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作者為我們提供的一些建議。

第一,減少心理防禦的制約。

我們需要明白一點,這些心理防禦機制不會因為我們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它們就消失,這些思維習慣是我們一生習得的,有很強的牢固性。

但我們可以減少防禦帶來的制約。我們需要充分了解自己,清晰認識自身的心理障礙,保持自我警覺,通過觀察了解自己慣有的防禦行為後,有意識地盡量不涉身其中。我們也可以努力形成新的神經連接,局部改變自己大腦的成長和發展方向。

第二,學會接納與實事求是。

我們從小到大,就一直被灌輸着“正确的”感受方式,比如要寬容、有愛心、懂得感恩等。但事實上,一些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情緒,如嫉妒、仇恨、憤怒等,同樣是我們情感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學會接納不能逃避這些情緒的事實,并且學會如何去更好地應對它們。

我們可以定位自己的感受,培養思想上的甯靜,把注意力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回歸身體本身。在這個過程中,不去預想自己會發現什麼結果,出現什麼便接納什麼。

第三,學會卸下自身的防禦。

作者在書中舉了斯坦夫妻的例子,斯坦曾經在生意上接連遭受打擊,為了對抗這種痛苦,他就在生活中不斷通過指責這種防禦模式,把自己的痛苦轉移到了妻子身上。在兩年的時間裡,夫妻感情很糟,彼此抱怨嫌棄。

後來,斯塔漸漸意識到自己運用了消極的防禦機制和妻子溝通問題。他試着卸下自己的防禦,客觀看待自己的生活,找機會和妻子坦誠交流,最後兩個人盡棄前嫌重歸于好,還一起建設性地計劃未來。兩個人都做到了釋然,以後再沒有彼此責怪過對方。

正如作者所說,想要感受防禦背後的痛苦,就要卸下自身的防禦,接納自身的痛苦,對别人多些同理心,才會把自己經受的痛苦感降到最低。

好了,講到這裡,這本書的内容我們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來為大家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講了心理防禦機制是什麼。它是我們回避自身無法承受的痛苦經曆時的一些無意識行為。一方面它能短暫幫我們減少不可避免的痛苦,另一方面又會阻止我們去觸碰自己需要面對的情緒問題;其次,我們講了三種常見的消極心理防禦機制:壓抑、轉移和控制以及它們的負面影響;最後,我們講了如何解除無用的心理防禦。第一要減少心理防禦的制約、第二要學會接納與實事求是、第三要學會卸下自身的防禦。

生活中總有我們不願面對的困難或痛苦,如何讓自己坦然去面對這些事實,希望在讀完本書後,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讓自己活成内心無比強大的樣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