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是孩子不守規矩還是我們不懂規矩?

成年人普遍認為孩子天生就是不守規矩的,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絞盡腦汁的用各種各樣的理論、工具訓誡糾正孩子的“錯誤”。結果通常事與願違,弄得自己疲憊不堪。

瑪麗亞*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告訴我們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對秩序強烈的敏感,而成年人無意識的錯誤行徑破壞了孩子的秩序感,等孩子過了秩序敏感期,感知到的紊亂就會成為孩子今後發展的障礙。也就是說成年人一方面不停的抱怨孩子不守規矩,一方面又親手打破孩子的規矩意識。

我們家孩子學會走路後特别喜歡玩的一個遊戲就是躲貓貓,起初為了降低難度,我們總是躲在窗簾後面,她已熟悉路徑,直接沖上去掀開窗簾,發現躲藏的父母後開心的大叫。後來為了增加難度,我們換躲在房間裡,孩子再次掀開窗簾發現沒有人,有點納悶,在客廳裡轉了幾圈後,幹脆放棄幹其他事情去了。躲在房間裡的我們等了許久沒動靜,發現孩子早已自顧自的玩玩具去了,就像沒這個遊戲。有時候換她躲藏,她永遠都是躲在窗簾後面,還沒等我們開始尋找,她自己開心的沖出來大喊“我在這裡!”這時,我們總會義正言辭的告訴她躲貓貓的遊戲規則,但是下次她依舊“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以為孩子玩躲貓貓是為了找到目标,還自以為是的想通過不斷升級難度來鍛煉孩子的觀察應變能力,其實他們對尋找目标沒有任何興趣,他們關心的是物品應該放在正确的位置,他們的目标是建立秩序感。在孩子看來,躲貓貓就是一個将物品放回原位的遊戲。

孩子對秩序有一種源于内部感覺的天然敏感性,這種敏感性是自然賦予的。他借由這種内部感覺來區分物體之間的關系,而非物體本身。對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來說,躲貓貓的遊戲當中的目标單獨存在時是無意義的,隻有處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比如窗簾背後,孩子才能有目的去尋找他。不斷的強化積累目标和窗簾之間的關系,就能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适應環境并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秩序感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而我們卻自以為是的不斷變化環境,破壞了目标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破壞了孩子原本就存在的秩序感。

孩子的秩序感和成人的截然不同,孩子成長于環境之中,因此他們需要的并不是似是而非的建設性意見,而是一些明确的指導,而成年人通常在經驗的影響下早已将秩序玩轉的玲珑八面、遊刃有餘。

孩子的秩序感隐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裡,比如熟悉的房間裡多了一個物體、洗澡時頭腳的方向調換了、換了一張嬰兒床等,他們都能敏感的感受到秩序的變化。當秩序被破壞時,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他們無法用正确的語言表達,隻能通過哭、鬧、焦躁、悲傷等任性行為來表示不滿和抗議。但這種表達方式又被成年人解讀為不守規矩、不可理喻,進而對孩子就行“糾正訓誡”,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敏感期的任性行為源自内心的沖突,它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會阻礙一個人的心理成熟,成年後出現的很多莫可名狀的行為偏差大都隐藏在童年的秘密裡。

孩子是自己的創造者,孩子所擁有的秩序感是成年人難以想象的,但這種能力隻會在童年的敏感時期出現,當孩子長大後就會消失。成年人的責任不是教會孩子如何遵守秩序,而是深挖孩子任性行為背後的原因,放下“偏執”停止破壞孩子的秩序感,用适合孩子特質的方式來喚醒源自生命本能的巨大能量,最終學會如何理解孩子并與他們和諧相處。

請善待孩子的童年,培養自主、強大、智慧的生命。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