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我們獨立自主很有定力做事情,其實不知不覺在被社會所影響

...

從衆現象解析

從衆的心理學定義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和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緻的現象”,俗稱“随大流”。

例如當前新冠疫情導緻恐慌,社會情緒感染之餘,曾出現的搶購現象就是從衆。

事實上,生活中我們都會從衆,我們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有定力。

謠言散布就是從衆表現,人都有腦袋,但是還得有腦子。

舉例青島曾出現“鬼屋”現象,繁華地區人心惶惶,央視都進行報道,結果事情越搞越大。

這時候需要思考自問2個問題:

1、為何謠言傳播屢禁不止?答案是沒有及時給出明确信息,應該找到專業人士進行處理,組織市民進去看看,認識加行動解決問題。

2、為何那麼多人會相信?央視進行報道,客觀起到傳播作用,相信的人自然越多。類似現象,廣泛宣傳抑郁症,最後得病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辨析性别和年齡在從衆和暗示區别

提問:男人和女人誰更容易從衆?孩子和成人誰更容易從衆?

答案是不知道,教材指出“性别、智力等因素對從衆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尚未發現這些因素與從衆之間有明顯的、确定性的關系”。

提問:男人和女人誰更容易被暗示?孩子和成人誰更容易被暗示?

答案是女人和孩子更容易被暗示,“暗示指在非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表情、姿勢及動作等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和觀點,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動。暗示往往采取較為含蓄和間接的方式進行”。

“被暗示者的年齡、性别與暗示的效果也有關系,年齡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由此區分從衆和暗示,看起來都是認知和行為被催眠,不過從衆更多有壓力情景外因,暗示更多是個體内在心理特性内因。

因此,壓力情景之下,性别年齡應對差别不大,人性骨子裡的東西差不多,反映也是大差不差,比如遇到極度危險時候男女老少都會本能上自顧自的逃命去。然而暗示作用需要接受者的認可,這就如同投射性認同,投射是一個方面,認同與否取決于另一個方面,這就是暗示是否容易被接受。

獨立性差的孩子,更多情感認同與具有母性情懷的女人,比較而言更多會認同别人,也就是易被暗示,也就是這個意思。


社會影響的各種情形

定義,“社會影響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個體的思想、情感、行為發生變化的現象。社會影響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

注意最後的這句話,社會影響非常普遍,沒人可以幸免。那麼看看有哪些社會影響呢?

至少包括:從衆、社會促進和社會懈怠、模仿、暗示、社會感染。

這些社會影響體現的正是社會心理學含義,勒溫公式表達的,即個體言行都是心理特性和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這裡正是說明的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他人在場時候,就是環境作用開始,主動影響有模仿、社會促進或懈怠、社會感染、暗示,被動影響有從衆等。

看起來我們獨立自主做事情,其實不知不覺被社會影響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