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 | 周賢:為什麼教育創業繁榮了,教育改變卻很少真的發生?

來自小海豚的話:

作為教育創新領域的工作者,群島的同事每年都會參加國内國際的教育大會,感受教育領域的發展脈搏,與新知舊友交流,也寫下自己的獨立觀察和思考。

今天這一篇寫于2017年EdTech全球教育大會之後,文中描繪的教育創業在數量上的繁榮,以及切入點上的局限,在三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因此,周賢在文中對教育創業者提出的問題,仍然值得重讀和思考。

Enjoy reading~

...

來自倫敦的聲音:

為什麼教育創業繁榮了,教育改變卻很少真的發生?
作者:周  賢


一周前,在倫敦少有的連續炙熱天氣中,我和群島的同事大汗淋漓的穿行在 EdTech 全球教育大會暨倫敦教育周的各個會場之間。從教育到科技,從創業到投資,從傳統的K12體制轉變到終生學習的機會 …… 如果說不遠處的未來世界是由 “人文與科技的各種交彙點” 聯結而成,毋庸置疑, “ Ed(ucation)+Tech ” 就是其中最炫目的場域之一。

與慣常一樣,我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在教育創業這個維度。從大會本身各種各樣的 Demo Show,到去歐洲各個教育加速器同行的辦公室交流,一周内我密集的接觸了超過五十家教育創業團隊。和在中國遇到的創業團隊一樣,當介紹起自己的項目時,每個創業者眼中都閃爍着晶瑩的亮光 -- 創業,既燃燒着自己,也感染着他人;而與教育有關的創業,更是在火光中加入了許多理想的催化劑, 顔色也變得分外動人。

與此同時,這些交流也引發我思考起另外一個問題:比起一般的創業、消費領域,天然帶有理想色彩和社會屬性的教育創業,理應有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然而,這幾年看下來,真正的 “系統創新” 或者 “模式創新” 卻較為少見。這樣的少見,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都是類似的。和英國加速器同行們探讨這個問題,有人歸納原因為教育體系本身的僵化程度太難突破;也有人認為,與其他領域,(特别是互聯網或者純消費領域相比)教育創業确實 “時間長、收益慢”,由此很難吸引那些最厲害的創業者;還有人說,教育創業的價值實現鍊條錯綜複雜,小團隊改造一個小的切角容易入手和見效 ....

是的,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外部原因。那麼,有沒有創業者内在的原因呢?比如他們創業的起點或者創業的邏輯,會不會也有需要重新挑戰或者思考的地方?

我把看到的幾十家教育創業想法簡要提煉一下,大緻可以歸入下列三類:


【 第一類:LEGO 型創業産品 】

...

這一類的創業反映出林林總總的想法,也已經有了很多蠻有趣的樣品,但我們很難說它究竟是一個玩具,一個教具,還是真正的教育:比如可以拆解的機器人、通過藍牙控制的無人機、能夠幫助孩子學習編程的不插電積木 ….. 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幾乎任何一個技術更新的角度,都可以産生一個新的産品。

為什麼他們能夠作為教育産品?幾乎所有人的解釋都是很類似的:激發孩子們思考、讓孩子們能真正動手、可以促進小組協作式的學習等等;同時通過各種操作平台,如 App 或者指導手冊等,減少協作方(如家長或老師)的壓力或者降低協作者的能力要求。

這些産品的操作方式也很類似:由一個 App/操作手冊來布置任務,用戶(往往是孩子)根據任務和步驟來完成初步搭建,逐漸形成更為複雜的作品(并以複雜程度來評估學習能力);老師或家長,根據操作手冊來指導流程,引發反思,并鼓勵孩子們合作等等。

有意思的是:好幾個創業團隊的起步,都是從産品衆籌平台 “ Kickstarter”  開始,并通過有情懷有趣味的産品預售視頻,獲得了年輕家長們的熱捧。

由此,這一類産品的起初銷售量往往都很不錯,在社交傳播平台上的讨論熱度也不低。這類産品有的是家長購買,有的是朋友送禮的佳品,還有一些進入了少部分學校渠道(由學校買單),作為創新課程的一部分。

我的疑惑在于:這是一個玩具,還是一個教具(單向度産品),還是能夠支持教育發生的整套産品呢?就像 LEGO,雖然大家都知道 LEGO 也能産生很多教育功能,但是我們很難把 LEGO 歸納到教育産品中去。

這一類産品,孩子們都會很喜歡(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家長也很樂意購買。但是無論是學習發生的過程,學習遞進的維度,還是評估的角度,似乎都有點弱。

舉個例子:這一類産品大部分和真實世界沒有太多的交集。App 裡所布置的任務,往往是一個系統先行設定、無須和第三方環境發生接觸的問題(如完成一個模型的搭建,或總在一個固定場所如教室或客廳進行);學習能力提升的指标,是能夠搭建難度更高的 “複雜”(Complicated)作品,如從簡單的一座橋到一座50層大樓的進階;而非 “錯綜複雜”  (Complex) 的作品。

各位了解社會創新的小夥伴都知道,Complicated 問題,涉及的僅僅是鐘表類問題(也就是說:你把鐘表元件拆分了,依然能夠照原樣拼回。難度的區别僅僅是在100個零件的手表,還是1000個零件的手表而已)。而生活中大量的問題,其實屬于 Complex 問題:錯綜複雜,多重交互,不能完全拆分,更不能原樣拼回。這樣的問題所涉及到的思考和引導将更為重要。

同樣的,這類産品的宣傳頁中,無一例外都會提到 “提倡團隊分組、提高協作能力” 之類的功能。但從具體形式上看,也就是簡單的按照任務分組,或者設定團隊共同任務之類,較少更為深入的設計和内容。

更有意思的是,這一類的産品創始團隊,很多是以 “技術達人”  和 “媒體背景” 為主,較少教育/學習/認知領域出身的。有一個團隊,推出的兩位核心創始人,一個是UI(交互設計),一個是全棧開發工程師。我詢問是否有教育背景,對方回答我:“我們認為隻要孩子會玩這個(産品),很多學習行為就會自然發生。” 當我進一步詢問:學習能力的評估指标如何展示,團隊協作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如果有水準不一緻或者能力矛盾如何應對,對方便很難說得上來了。

同時,在我看來,這一類 LEGO 型創業團隊需要盡快弄清楚兩個問題:

1)由 Kickstarter 上引發的第一波用戶,是否是自己真正的核心用戶或者早期用戶?

...

在衆籌網站上,為情懷,為有趣,為新鮮而湊一把熱鬧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就是買一個 “新鮮體驗感” 而已。對于那個創業的恒久問題—— “我們究竟是為了誰,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什麼價值” ,這些人往往并不能給予創業者準确的反饋,反而多了一些迷惑性。

2)這一類産品的持續影響力在哪裡?人們會不會隻購買一次就走了?

我問一些創業者這個問題,好幾個都回答:用戶會升級/會在App内購新功能/會購買我們的衍生産品 ....

但是,如果我加上一個”為什麼”在前面,為什麼用戶會升級/為什麼會在App内購新功能/為什麼會購買我們的衍生産品,恐怕很多團隊也沒有想清楚,或者沒有真正的去測試過自己的假設。


總結:LEGO 型教育産品的特點是用戶友好(User-Friendly),玩得最開心的是小朋友們。 


【 第二類:公文型創業産品 】

...

我們先來看看 “公文” 是什麼?

公文 (Kumon) 輔導曾經是一個非常流行的教育加盟模式,獲得過巨大的成功。雖然最早開始于1958年的日本,看起來非常古老,但是其原理完全可以套用最近幾年教育領域的一個時髦詞:“自适應學習” 。

“公文式學習法” 主要以理科數學為主,其核心就是一套極度細化的分級題庫。從最基本的計算到微積分,這套方法其實就是12級每級200頁的梯度細化練習。讓學生 “無須他人指導,隻要自主練題 ” 。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可以不斷自行上階,如果答案不對,退回類似梯度的題庫,重新再做,直到正确為止。(大家對這套理論是不是有點眼熟?)

公文的優點是确實有一套相對科學記憶的梯度進階方式,幫助孩子 “自做題、自監督、自進階”,根據自己的節奏不斷調整。所以,也有小學生通過公文學習法一步步自學到微積分的例子。同時,大大降低了對教室裡老師的要求:老師不需要懂數學的講解細節,隻需要了解做題進度、給予學生适當激勵。也是這個特點,公文加盟系統鼓勵的是 “家庭婦女都可以在自己的社區裡辦一個公文教室” ,加盟成本和運作和起點都很低。

(注:以上公文學習法的介紹參考來自芥末堆投稿作者許賢彬。)


說白了,公文型創業的關鍵就是 “核心題庫+自适應做題” 。随着技術的進步,這樣的模式前面可以加上一些看上去很先進的修飾詞,比如 “雲題庫 + 個性化評估 + 機器助教” 等等。同時,技術的更新正大幅提升此類模式的效率。相比“公文模式”由人手動來編寫題庫,現在機器的效率高太多了。語言和數學這兩類最受家長和學校重視的學科,成為最适合這種模式的領域。

但是,做題是否等于思考?記憶是否等于智商?這樣的所謂 “自适應” 是否等于 “個性化” ?這樣的方式是否能夠 “培養智識” ?衆說紛芸。與第一類 “LEGO型創業者” 往往出自技術達人相反,“公文式産品” 的創業團隊大多都有很好的教育研究背景,也有很多的效果評估材料不斷推出。 

當然,這樣的模式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下,的确很容易看出效果。對于客戶(家長和學校)而言,教學容易觀測、評估指标明确、應對考試效果良好。對于投資者而言,剛需 + 巨大的市場規模,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成本綜合效應遠超其他産品模式。這樣的創業産品,凡是能夠看到一點市場數據和技術含量的,都能夠被資本所追捧。我和同事開玩笑說:“看了一圈教育創新産品,原來到處都是猿題庫。”

總結:“公文型” 教育産品的特點是客戶友好——家長最願意購買(Customer-Friendly),投資人也喜歡( VC-Friendly )。


【 第三類:HR 型創業産品 】

...

這一類産品出現得也比較多,比如:幫助傳統學校裡的老師上下班打卡、批改作業、優化課件、布置任務、同僚互通信息等等。這一類産品我就不一一多說了,簡而言之就是企業裡 HR 功能在線化,或者就是傳統的學習管理系統(LMS)的不斷更新換代。功能更好,交互更佳,選擇更多。形式都變了,效率更高了,就是核心本質沒有變——把現在的老師的工作模式和學校的管理模式做得更有效。在目前英國政府大力推動 “科技化社會” 的大背景下,英國公辦學校裡對采購此類産品表現積極。

總結:“HR型” 教育産品的特點是渠道友好(Channel- Friendly)。


教育創業是一個很大的領域。看一個領域是否繁榮,很重要的維度是參與者的數量是否增加、産品切入角度是否足夠多元,以及解決方案的技術匹配度是否有效。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創業已經呈現出了一種全球性的繁榮,傳統投資也日益看重這個市場。

...

然而,如果我們從創新,特别是颠覆式創新,以及對于教育和學習的系統性改變的角度來看,教育創業當下的繁榮更多體現在數量上,而非質量上。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問題:這種現象的背後,除了外在原因,有沒有教育創業者内在的原因呢?比如他們創業的起點或者創業的邏輯,會不會也有需要重新挑戰或者思考的地方?

要探讨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使用最近很紅的一個概念:第一性原理思維(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

第一性原理思維最早來自于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他說:“在每個系統探索中都存在 ‘第一性’ 。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題和假設,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違反。” ( A first principle is a basic,foundational 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that cannot be deduced from any other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

回到創業的世界,第一性原理被一位有名的創業者再度诠釋,并知行合一的執行到底。這位創業者在四個不同領域都有颠覆性創新:金融支付PayPal (類似支付寶)、電動汽車特斯拉、SpaceX 低成本人造衛星、太陽城(能源創新)。他就是艾隆 · 馬斯克 (Elon Musk)。(小海豚按:這幾天馬斯克的“芯片植入大腦”再次在全球帶來爆炸性轟動。)

...

馬斯克是這麼闡述他所認為的第一性原理的:

“ 我們運用 ‘第一性原理思維’ 而不是 ‘類比性思維’ 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于比較——别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隻能産生細小的叠代發展。“第一性原理” 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 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reason from first principles rather than byanalogy. The normal way we conduct our lives is we reason by analogy. We aredoing this because it’s like something else that was done, or it is like whatother people are doing. [With firstprinciples] you boil things down to the most fundamental truths … and thenreason up from there. — ElonMusk, on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了解馬斯克所作的四次創業,都是直接從最核心的問題開始着手,然後一步步解決它。而絕大部分人,包括絕大部分創業者用的方式是類推/類比 (Analogy):“ 比如面對同樣的事情,别人是怎麼做的或者過去原本是怎麼樣的,我隻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一點或者比過去更好一點” 。

說得更直白一點,第一性思維就是在不斷應對變化的同時,思考究竟有什麼根本性的東西是始終不變的?( 注:這裡是指對于物理世界和客觀事物的思考。個人的情懷和理想——也就是所謂的 “初心” 不在這個讨論範疇。)

亞馬遜的創始人和CEO Jeff Bezos 也有一個類似的說法:

“ 我常被問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裡,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 但我很少被問到‘在接下來的10年裡,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你需要将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在亞馬遜的零售業務中,我們知道消費者會想要更低價格的産品,10年後仍然如此。他們想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選擇。很難想像,會有顧客在10年後跑來和我說:‘Jeff,我喜歡亞馬遜,但你們的價格能不能貴一點,或者到貨時間再慢一點。’

… 所以我們将精力放到這些不變的事物上,我們知道現在在上面投入的精力,會在10年裡和10年後持續不斷的讓我們獲益。當你發現了一個對的事情,甚至10年後依然如一,那麼它就值得你将大量的精力傾注于此。”

其實類推是創業或創新很好的切入口,能夠更快的找到着手行動的地方,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馬斯克。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在做類似的創業,類似的模式,隻是在具體細節上你追我趕,那也是一個很無趣,更沒有未來的世界。

問題在于,尤其對于教育創業者而言,我們往往太快地看重 “類推出來” 的新主意、新産品(如某個新科技、某種新教學方法、某類新平台上的機會等等),卻很少有時間去深入思考:“我作為一個教育創業者,自身對于教育、學習和未來人類發展有關的第一性原理的認識是什麼?”


舉例來說,我所認識的創業者當中,有些創業多年,一直都在忙忙叨叨地嘗試着各種各樣 “看起來有希望、有意思、有價值” 的淺層主意。每見Ta一次,就會激動的和我說起某個新想法新動作 ….  但是細談下去,卻依然不能提煉出自己對于教育本身和未來的深度思考。


所以,也許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

— 如果10年是一個周期,那麼引領我在這個周期裡創業的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麼?

— 我自己對教育的認知,是真的經過深入的綜合思考而來,還是從某本書某個大V身上不假思索的借鑒而來?

— 我有沒有把個人的情懷或者理想,與真正對于客觀世界的理解,或未來發展的分析混淆起來?

— 我現在的創業動作是圍繞和趨近這個基本思考呢,還是人雲亦雲,被市場、被風聲、被看似眼前的機會推着走?

— 有什麼決策點是違背了這條原理了的嗎?或者目前做得并不完全,需要我更全力突破的?......


各位緻力于教育變革的創業者們,你思考過自己教育創業的第一性原理嗎?你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嗎?期待你和我們分享。


...

...

想了解支撐起群島教育觀念體系的“第一性原理”?

歡迎閱讀:群島 | 顧遠:我的教育“第一性原理”

教育創新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我們希望通過記錄并分享教育創新者在通往教育3.0過程中的觀察、實踐和思考,讓讀者從中獲得前行的動力、思維的碰撞和實踐的啟發。

在群島,我們共創學習之道

在群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