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這面鏡子照照自己

西方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童年經曆至關重要,會關系到一生的幸福與否,因此對一個孩子的心理撫養尤為重要。這與我們老輩人所信奉的“樹大自然直”理論并不一緻,大概是西方現代社會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土壤不同之故吧。

然而,随着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加快,國際交流頻繁,再加上網絡時代信息海量化的特點,今後中國的孩子能夠“樹大自然直”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假如在少兒時期孩子缺乏父母足夠的關愛和适度的引導,孩子就多半會越大越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無論是讓孩子愛上讀書,還是讓孩子懂得規矩,都必須從小抓起,從小抓的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力。不然的話,現在的孩子身心發育都早,等孩子過了十二歲,再進行管理就為時晚矣。

根據心理學原理,央視對一些問題孩子的“改造”進行了跟蹤拍攝,制作成紀錄片《鏡子》,内容發人深省,對此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去看看。

所謂“鏡子”,指的是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所凸顯的問題正是家長自身所存在問題的折射,而家長并不曾意識到。如果孩子出現了明顯的問題,家長去咨詢心理醫生的話,心理醫生通常就會告訴家長一句話: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家長,隻有家長改變自己,孩子才能改變現狀。

其實,假如家長能夠主動學習心理學知識,并積極改善自己,就不用去找心理醫生了。自家孩子的事,也是求人不如求己。

大家都知道,少兒的心理非常稚嫩,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很狹隘,他們對自身的認識還很模糊,距離形成健康向上的獨立自我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在這個可塑性極強的時期,誰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毫無疑問,那就是父母,或者代替父母角色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其他監護人,可以與父母一樣籠統地稱之為“家長”。

因為我是女兒所有的親人中與她朝夕相處時間最多的一個人,從幼年一直陪伴着她成長起來,所以我對于育兒的鏡子理論體會頗深,非常認可這一觀念,經常通過我女兒來審視我自己,優點自然可以保留,缺陷一經發現就要盡量修補。

例如,我女兒本是生性活潑好動的人,換成以前的時代,她會從小滿大街跑着玩,我得到處找她喊她回家吃飯,而今隻是因為整天和我這樣一個喜歡宅家的人在一起,女兒才比同齡人相對安靜,并且自十歲起愛上了宅在家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性格還稍顯内向了些,隻和熟悉且投合的人才能聊得火熱。女兒的愛宅狀态,照出的是我的愛宅狀态。

例如,之前的幾年時間裡,我女兒既熱愛學習,又顯得浮躁,從中也可以找出我們家長的影子。我和她爸爸都是熱愛學習的人,但是在四十歲以後對人生和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夫妻感情進入重建階段,心态也是波折起伏,顯得浮躁,這一切顯現在女兒那面鏡子裡,就是她的學習狀态欠穩定,具體表現為數學成績總是容易起伏。

例如,我女兒本來是個生性平和的人,十二歲以前除了會有哭哭啼啼的情況發生,基本都是沒有急躁脾氣,可是步入豆蔻年華以後,卻開始容易煩躁起來,甚至偶爾暴躁,除了青春期發育快的客觀因素之外,還有因為我繼承了我父親的壞脾氣以前容易發脾氣的惡劣影響,而她爸爸在她十歲後也曾當着孩子的面表現過急躁情緒。

當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之後,我們做家長的痛定思痛,開始盡力改善家庭狀況。我不再拒絕我家先生關于一家三口需要出去溜達一下的邀請,我們夫妻各自做好情緒管理,有什麼事情都好好商量,讓家裡充滿團結和睦的安甯氣息。這就是我們家長照了孩子那面鏡子後主動作出的積極改變。當女兒充分接收到家庭祥和的美好信息,就從此告别了躁動不安的青春期逆反心理。

有人說孩子是天然的最優秀的觀察家。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埋藏于心裡的喜怒哀樂,孩子都能夠敏感地捕捉到,并自動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會影響到孩子自己的行為模式。多數情況下,早晚父母存在的問題都會以孩子身上出現問題的方式呈現出來,隻不過具體顯現的方式和程度因人而異。

因此,當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隻是一味地管教孩子效果甚微,如果在正面管教孩子的基礎上,家長同時反省自己并作出積極的自我調整,良好效果就會自然産生。

有人會說總為孩子着想那該多累,這種觀點有待商榷。首先,隻要生了孩子我們就要對孩子負責;其次,為孩子着想的時候家長會作出反思,積極建設良好的家庭關系;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家長能和孩子共同成長,收獲的是共赢成果,而非什麼自我犧牲。

人生在世,有了孩子貌似麻煩,實則從此擴展并拓深了生命的内涵。日常經常照照孩子這面鏡子,會讓家長變得越來越好,這個“好”當然包括方方面面。

高英寫于2020年11月25日,農曆十月十一,周三巳時。作者公衆号:高英讀人生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