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與界限與親密關系

初生的嬰兒與養育者是共生狀态,沒有準備好從共生中脫離出來的孩子,随着年齡的增長,也必須去面對社會,面對各種關系,而共生的部分會帶到他成年以後的親密關系中。

有人說熱戀期間的男女就好像一對連體嬰,兩人共生,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最好睡覺上廁所都一起。但是很快矛盾和問題就會出現,吃火鍋還是麻辣燙,去看電影還是逛書店……,很多的相處又成了鬥争的焦點。

我們從共生說起。

戀愛當中的男女,好像一夜之間成了小孩子,有時候飯要喂,說話都是軟軟酥酥的嬰兒語,一刻的分離都好像好幾個月,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就像嬰兒和媽媽的狀态。

初生嬰兒和媽媽或者說照顧者,就仿佛生物

學中的共生關系,嬰兒依賴于母親,餓了就要出現奶水,冷了就得出現小被子,小嬰兒完全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所以共生于母親,嬰兒的大腦中也無法分清“你”“我”的概念,更不要說“他”了。

但是随着小嬰兒一天天的長大,開始探索世界,他搖動胳膊,發現有些東西自己動它也動,拉過來啃一口,有的能拉動有的拉不動,有的啃了有感覺,有的啃了沒感覺,嬰兒反複很多次以後,終于知道,原來世界不是和自己一體的,啃了有感覺的是自己的身體,沒感覺的是“你”——客體。就連媽媽也是一個客體,因為媽媽也不是一想就來,一拉就動的,有些時候餓了也是要靠“吼”才能要來奶水的。這個時候小嬰兒的第一個“界限”建立了,這個時間大概是6個月前後。然後小嬰兒就開始了對世界的進一步探索,然後有了“他”,然後有了更多更多的界限。然後小嬰兒踏上了“分離”之路。

...

這是從嬰兒的探索發展來講如此,但是心理過程卻不一定如此,有的小嬰兒在6個月之前沒有得到足夠好的照顧,甚至得到的是冷漠、焦慮等等負面的情緒和感受,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好的依戀關系建立,那麼他的内心沒辦法建立一個好的、可愛的、被喜愛和被接納的“自我“,那麼當他應該開始進入探索和“分離”的時候,他不敢,他會覺得這個世界非常的不安全。

而從心理的發展理論來看,每一個階段沒有發展好的部分,都會被我們帶着走進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也許一直到成年。當我們成年以後,如果還存在,那就成了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當然我們從小到大不可能成長的十全十美,所以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心理上的小陰影需要我們去面對和處理。沒有準備好從共生中脫離出來的孩子,随着年齡的增長,也必須去面對社會,面對各種關系,而共生的部分會帶到他成年以後的親密關系中。就是說如果不進入親密關系還好,界限還分得出,找得到;進入到親密關系就亂套了,界限模糊不清,兩人糾纏不已。

我們看有的戀愛談的就像三十年的老夫老妻,兩人相敬如賓;有的戀愛則像糾纏不清的寄生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戀愛像天雷勾地火,煞是熱鬧。透過現象看關系,說回到戀愛關系中的“共生”。

藍最喜歡說一個蘿蔔一個坑,共生的親密關系總是能找到“匹配的”共生親密關系,匹配上了但是不影響雞飛狗跳。戀愛進入“共生“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

第一種情況,兩個人一起出門一起進門,一起交朋友一起上課(班)……,彼此養育,彼此照顧,彼此關懷,無縫“共生”,那兩個人确定不會發生任何矛盾和意見不一緻嗎?戀愛階段還好,進入婚姻以後:“今年過年回誰家?”“生了娃到底該你媽媽幫忙還是他媽媽幫忙帶?”“弟弟剪了姐姐的辮子該揍不該揍?”“晚上到底十點必須睡覺還是十二點之前都行?”……兩個人畢竟有自己的成長經曆和成長背景,不可能總是保持和諧一緻,如果不一緻到底聽誰的,如果一方聽從另一方的,這種平衡會不會被打破?當然還是有基本上能這樣長長久久的和諧共生下去的夫妻,藍見過一對這樣的夫妻的,他們的娃從小就堅信自己是撿來的。

...

第二種情況,兩個人中一人為照顧者的角色,另一人為被照顧者的角色,就像媽媽和小嬰兒,這種在我們生活中還挺常見的。我們常常會覺得無法理解,這樣一個“渣男”或者“渣女”,你說你為啥?你為了啥?隻能說雙方“共謀”達成了一種“和諧”的狀态。

如果一直都是一個“心甘情願”,一個“甘之如饴”還好,實際上并不是那麼美好。随着時間的流逝,被照顧者要麼很配合的一直需要照顧,然後照顧者越發的“強大”的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被擠壓,也許有一天照顧者會對被照顧者說“我當時怎麼看上你了,什麼都不是……”,然後兩個人的關系變得非常緊張,同時也坐實了被照顧者确實需要被照顧這個事實。

有的被照顧者很配合,照顧者也很進入角色,他說“早就說過你不行,你看看沒有我你怎麼活?”嗯哼,好似嗅到了pua的味道呢?

還有的被照顧者不是那麼“配合”,被照顧着照顧着就長大了,長大了需要怎樣?——“分離”。在“你是白眼狼,我那麼照顧你……”的憤怒語言背後是照顧者長期照顧犧牲自我,而付出的結果是“分離”,帶來的那種背叛、恐懼、焦慮和抑郁。

...

現在的熱播劇都少不了各種cp,很多無女主戲,偏偏帶給人巨大的cp感,很多人說我也想要這樣的……。(這裡不說具體哪些部了,請自行腦補。)仔細觀察以後我們發現有這樣的特點:一個是兩個人不總是在一起,你去闖你的江湖我經營我的門派,或者你做你的生意我唱我的京戲,但是兩個人都各具特點,各有千秋,能夠彼此欣賞;二個是必要的支持,若是兩人永遠各走各的,最後不是相忘于江湖了麼,人生必定有一個人難以面對的事情,困難面前相濡以沫是考驗親密關系的可靠性的必要條件,在咨詢室裡會有小夥伴說,我想離開,因為在我需要的時候他永遠不會給我支持(甚至是拆台);三個是充分的信任與尊重,這個是老生常談,就不多說。

仔細想想還有些現在的和過去的熱播劇,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親密關系,有的共生的死去活來,沒有你我的世界沒有意義,我就不活了吧,看得心裡一剜一剜的。還有的“心甘情願”的照顧者做的沒有一絲絲怨言,“甘之如饴”的被照顧者千夫所指,做為觀衆在道德的制高點搖擺。……細細尋找真是每種親密關系都有呈現,要不說戲如人生呢。

那麼什麼是好的親密關系?總結一下好的親密關系就是讓雙方都成為最好的自己。所以這種關系就像上面呈現的,也許很多時候不必非得待在一起,你做你想做的,我做我想做的,留出舒适的空間和餘地,在彼此的界限之外欣賞與尊重;需要兩個人一起做的,彼此鼓勵彼此支持。

而且一定記得還是會有不一緻,有争吵和誤解,除非沒“關系”。有這些也不怕,溝通溝通再溝通。如果我們期待親密關系中,你完全知道我期待什麼,我完全能了解你的想法,那麼很遺憾的,我們又掉進了共生的陷阱——世界是我,我是世界——希望對方和自己是一體的共生狀态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任何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文章原創,如轉發可與我們聯系,心理咨詢、心理測量、心理講座,微信:xinlifuwuzhan,心理服務站全拼)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