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父母就解放了嗎?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男女,在成年之時都會舉行相應的儀式,《禮記》中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也就是說,男子在二十歲時會舉行“冠禮”,女子在十五歲時會舉行“笄禮”。這就是流傳上千年的“成人禮”。

我國這種傳統的成年禮曾經在曆史上持續了數千年,滿清入關以後被禁止。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随着傳統文化熱的興起,這種傳統的“冠/笄禮”逐漸開始恢複,不少地方的中學會為滿18歲的學生舉行這樣的成年禮。

成人禮的意義在于,告訴每一個青年男女,要開始從家庭走入社會,承擔成人的責任。像這種“宣告成人”的儀式,并不是中國所獨有的。然而,儀式畢竟隻是儀式,它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而非現實意義。畢竟,人的成長并不是一瞬間完成的。

你從哪個時刻開始覺得自己長大了?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在18歲生日那天。它更可能是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或是收到第一筆工資的時候,或是從家裡搬出去獨自租房生活的時候,更可能是第一次為了遵從自己的内心而違背父母的意願的時候……

又或者,還有無數人,至今都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

在中國,法律規定,年滿十八歲即是成年人,開始獨立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在我們的祖輩甚至父輩那一代,受社會條件的限制,很多人不到18歲就已經開始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并在短短幾年之内就完成了婚姻、家庭、事業的各種選擇,進入成人階段。

而到了我們這一輩,社會經濟條件進一步提高,受教育時間延長,同時婚育年齡也進一步推遲,建立家庭、走入社會并承擔責任的年齡也被推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思考和探索與自身角色和身份相關的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年?

大多數父母都比較贊同的成年人三大标志包括,承擔責任,獨立做決定,經濟獨立。這三個标志都和婚姻、家庭沒有什麼關系。婚姻作為長久以來無可争辯的成人标志,已逐漸消失。生孩子再也不是成人身份的關鍵指向,更不是成年期的必要條件。

在心理學上,18-30歲,尤其是18-25歲這一階段,被稱為“成年初顯期”。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是指介于青少年期(adolescence)和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之間的過渡階段,雖然通常将這個時期定義為18-25歲,但它描述的更是一種“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期”的心理狀态。

處于“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頻繁的變化和對人生可能性的探索。簡而言之,“成年初顯期”更像是年輕人在學着如何長成一個大人的階段。

心理學家Keniston這一描述這段時間:“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于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他們一方面“拒絕被完全社會化”,另一方面又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貼近社會标準。因此,這一階段又被稱為“一生中最混亂的階段”。

泛心理學社區與平台Know Yourself曾推出了《長大了就會變好嗎?》一書,從“親密關系”、“情緒管理”和“自我成長”三個方面,為正處于“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幫助他們審視内心,覺察自我,最終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那麼,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和這些處于“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相處?

在《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一書中,作者傑弗裡•延森•阿内特和伊麗莎白•謝菲爾花了三年時間深度訪談了來自各地的幾百位父母和年輕人,并展開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最終推出了這本“父母必備參考書”,為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了多種解決辦法。

...

《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

傑弗裡•延森•阿内特是美國克拉克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長期從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首次提出“新興兒童”一詞并創造了相關作品,還是新興兒童研究協會的執行董事,在新成年人的研究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訪談案例。

伊麗莎白•謝菲爾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撰寫了多部家庭生活方面的書籍,同時她還給多個雜志供稿,對各個年齡段人們的心理認知發展也頗有研究。除此之外,她還是兩個二十多歲男孩的母親,在與“新成年人”的相處中也有着豐富的經驗。

雖然傑弗裡和伊麗莎白生活在美國,但如今已經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盡管人們生活在世界各地,但在親子教育上遇到的問題卻是相似的。即使存在文化差異,但這差異也越來越小。因此,大洋彼岸二十多歲年輕人的父母所遇到的問題,也同樣困擾着不少中國家長。

...

目錄

在《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一書中,傑弗裡和伊麗莎白全方位地探讨了當今二十幾歲這代年輕人的生活發生了何種變化,包括大學階段、戀愛結婚、求職立業等人生的重要節點,還讨論了父母和子女之間可能 出現糾紛的金錢管理和信仰問題。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好成年初顯期遇到的種種問題?又要如何面對孩子成年離開家後的“空巢”生活?這是每一個父母都會面臨的挑戰。

針對這些問題,書中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原則,即“後退一步與保持溝通”。

無論是學業、戀愛還是求職,父母既不要過多地幹涉孩子的決定,也不要完全撒手不管,而是設定相應的規則,與孩子保持充分的溝通,給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參考意見,并在必要的時候予以恰當的支持。

當然,如何平衡“後退一步”和“保持溝通”,會是每一個父母都需要面對的難題。

現在,距離春節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如果你的大家族裡有正處于“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與其關心他“為什麼還不結婚?”不如問一問他“學會自己做決定了嗎?”與其問他“為什麼還和父母住在一起?”不如問他“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相信,他會更樂意與你交流,你也能夠對他有更深的了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