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這很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1.什麼是好孩子?大家心目中好孩子的标準,就是乖乖的,聽話、順從,不給父母添麻煩。随着這個思路,什麼才是“有效”的教養手段呢?—那就是讓孩子聽話,表現合乎成年人的期待啦!所以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以用獎勵和懲罰來塑造孩子的行為,将親子關系變成了交易:表現合意,父母就大加褒獎與鼓勵;表現不合意,父母則以方式收回愛并施以懲處,還打着“愛”的名義。在對孩子施行“行為後果法”時,有些立馬見效,有些則以慘敗收場。

2.每個孩子都具備獨一無二的人格,都會給父母帶來無盡的挑戰,尤其挑戰我們的耐心。你想赢了孩子,還是赢得孩子?你是想讓孩子學會做正确的決定,還是遵循安排?

3.流行的育兒方式強調原則和紀律,但紀律不一定幫助孩子自律孩子出于對自己判斷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為,與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

4.表揚與批評都是對孩子的一種控制,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壓力不亞于批評。有條件的愛很短視,着眼于立竿見影,讓孩子乖乖就範,受我們的控制,但這會給他們今後的生活帶來很多問題;而無條件的愛則目光長遠,着眼于長期效應,賦予孩子安全感,力圖讓孩子充滿愛心的成長為自信、獨立,有責任心的人。

5.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說來也簡單,那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的回報,它隻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應該得到的禮物。是否無條件,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孩子說了算。無論我們的意圖如何,最關鍵的在于孩子是否能夠從我們的行為和态度當中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6.父母對于孩子的愛到底是出于“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前者是有條件的愛,意味着孩子隻有做到家長期望的事或是達到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标準之後才可以得到;後者則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孩子做了什麼毫無關聯,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是否乖巧,無論如何,都毫無保留的給予愛。

7.有條件養育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極為相近,代表人物是斯金納。其典型特征是“一切隻看行為”,隻有可以看見和衡量的才是重要的。看不見行為背後的需求和恐懼。行為主義心理學還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是行還是止,是熱情還是冷漠,都建立在是否被“強化”的基礎之上,人類做出的每件事情都可以被解釋為是否受到了某種獎勵的強化。家長和老師總是在談論孩子的行為,好像除了這些表面現象,孩子的個性、想法、感覺和需求都不重要,不管什麼動機和價值觀,關鍵在于改變他們的行為。比如強迫道歉。

8.認為孩子犯了錯誤如果不懲罰就會得寸進尺,這是對人性持有一種陰暗的看法。

9.教室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師教授了什麼,而是在于學生學到了什麼;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麼信息,而非我們在傳遞什麼信息。

10.很多人在尋求教育方法時,以“有效”作為标準。什麼叫“有效”?我們必須要在孩子行為的暫時改變與其對孩子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之間作衡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