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被馴化?像巴普洛夫的小狗一樣

1

一提起雪碧,你能想到什麼?

澄綠的瓶身,冰涼的小氣泡,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咕咚幾下,一聲哈氣後爽到爆炸的笑容,真是“透心涼,心飛揚!”

一提起優樂美,你又能想到什麼?

漫天雪花下,包裹着圍巾的甜美女孩,女孩撒嬌而又期盼的表情,男主溫柔寵溺的微笑,“你是我的優樂美啊“”這樣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裡了”,女孩露出開心幸福的笑容。

那滿滿的暖意,好像直接流到了我們的心裡,在大冬天的晚上,如果遇到優樂美,你會不會忍不住也給女生買一杯?

他們的産品本身與這些畫面和感覺有關系嗎?沒有。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想到這些?或者更确切的說,我們為什麼條件反射的是這些畫面、這些感覺?而并不是他們有多好喝?

因為廣告商刻意把他們的産品與這些畫面和感覺建立了連接,他們向我們展示産品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這些畫面,傳達這種感覺,以至于我們被迫的接受了這種連接。

一旦提到他們的産品,就不自覺的聯想到那些畫面,産生那種感覺。所以我們買的不是雪碧,我們買的是涼爽;我們買的不是奶茶,我們買的是愛的感覺。

換種說法,我們其實是被塑造了,如果換個有點恐怖的說法,我們被馴化了。

就像動物一樣。

2

還記得巴普洛夫的狗嗎?

有這樣一條小狗,每次看到食物時,都會不自覺的流口水,這是正常的條件反射對吧?巴普洛夫幹了什麼呢?每次給小狗喂食物之前,都會先搖一搖鈴铛。久而久之,一搖鈴铛,小狗就會流口水。

鈴铛和食物有什麼關系?什麼關系都沒有,但是小狗被迫把這兩者建立了連接,所以新的條件反射形成了,一搖鈴铛,小狗就流口水。

現在回頭想一想那些廣告,難道我們也是巴普洛夫的小狗嗎?

是嗎?不是嗎?

3

有一個叫華生的美國人,聽到了巴普洛夫小狗的實驗,很是感興趣,他想,這個實驗能不能應用到人的身上呢?

于是,他做了一個駭人聽聞,流傳久遠的實驗,從而一舉成為赫赫有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他找了一個8個月大的嬰兒,有意識的把小老鼠放到嬰兒面前,嬰兒并不害怕,還伸手去撫摸毛絨絨的小老鼠,并且很高興。

經過一段時間,在一次嬰兒摸小老鼠的時候,華生在其身後用錘子重重的敲擊金屬,這刺耳的聲音讓小嬰兒立刻嚎啕大哭。

經過幾次的重複,即使沒有敲擊金屬的聲音,嬰兒一看見老鼠也會大哭,甚至看見毛絨玩具或其它毛絨絨的東西都會大哭不已。

這就是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由此,他認為,人是可以被塑造的,并且說:給我一打嬰兒,讓我教養,我可以擔保,随便拿出一個,我都可以訓練他成為我想要他成為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業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

這個實驗盡管被後人批判有悖人倫,但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而後,他發明了哭聲免疫訓練法,認為嬰兒大哭時不要立刻去抱,最好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久而久之,嬰兒就會減少哭泣,變得獨立。

當時很多美國家長都相信他這一理論,按照他這一理論去訓練他們的孩子。

他們的孩子确實減少了哭泣,但也産生了巨大的心理問題,甚至,前段時間國内臭名昭著的哄睡練習緻死案,其實用的也是哭聲免疫訓練法。這是另一個話題,大家看看華生自己三個孩子的結局就知道了。

我隻想說,他的這一實驗證明,人确實是可以被塑造,或者說被馴化的。

4

你沒有感到後背發涼,汗毛聳立?

這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發現這個理論竟然無處不在。

你有沒有發現在小區、廣場或公園裡,有很多帶孩子的老人,甚至有很多年輕父母,看到孩子想從水泥坡上滑下去時,或者看到孩子想踩一下小水坑時,就會馬上制止:“會把寶寶衣服弄髒的!”;看到孩子想爬上一個稍微高點的地方時,又說:“會摔到寶寶的,好害怕哦”……

不讓登高爬低,不讓淌泥踩水, 怕把衣服弄髒,怕摔到,怕這個怕那個,阻止好奇心,阻止探索,及時掐滅想象力的小火苗……

所以你也能經常看見站在一邊用羨慕的眼光看其他小孩肆意暢玩的孩子。明明很好玩,很有吸引力,可是我怕摔,怕把自己弄髒,怕丢人,那還是不去做了吧。

挑戰與害怕之間的聯系一次又一次的被加強。

那孩子以後是不是會把未來人生中的其他挑戰也與害怕聯系在一起?從而在遇到關鍵問題時,條件反射似的退縮?

可能有人以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可是,不是這樣的,當初華生在後來受到衆人抨擊時,也想過對小阿爾伯特采取補救措施,可是,小阿爾伯特在6歲時就患腦積水死掉了,誰能肯定這沒有那個實驗的影響?華生自己的三個孩子呢?他如果能補救,怎麼會是抑郁、自殺的結局?

如果還不相信,再看看恒河猴母愛剝奪實驗吧,看看那些猴子成年之後的結局。

别輕易放過任何看似不起眼的理論,經常仔細思考一下那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也許你會經常發現更大的玄機。

5

被塑造,被馴化聽起來不容易接受,事實上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确實不可避免的被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塑造着。

但是我們在明白了為什麼以後,就可以分辨哪些是好的塑造,哪些是壞的塑造,甚至反過來把它利用起來。

就像這個行為主義原理還被廣泛正向應用,比如在教學中,對學生好的行為給予表彰和鼓勵,可以形成好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動力。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努力做到《禮記》的教誨,難道我們還會像巴普洛夫的小狗一樣盲目地被馴化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