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間起争執,不跟孩子講道理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前些日子,孩子爸爸媽媽都不在家,我在家陪着兩個孩子。我收拾屋子,孩子在旁邊做編程課的課後作業。

不知為什麼,突然之間兩個孩子打了起來,一個大聲哭喊,一個狠命捶打。老大大有要把老二打的變成一隻病貓的兇狠之力,老二被打的隻有大聲哭嚷的無奈之舉。

我還沒見過老大下那麼大的力氣胖揍老二呢。他們小的時候打架老大會手下留情,比劃比劃捶幾下就收手了,那天老大的小拳頭捶在老二身上像有冰雹落下來那麼緊密,老二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老大的拳頭落在老二身上,心裡卻滿是委屈,哭着說:“啊啊啊,爸爸媽媽就知道護着他,姥姥也護着他,大人都護着他。啊啊啊,我就打他,爸爸媽媽不在我就打他。啊啊啊,他招我我就打他。”

這可怎麼好哇,老大連我都一起埋怨起來,就因為他們打架時我把老大拉開了。那天,聽了老大的話,我第一次沒有出面攔阻老大和老二打架,心裡在流淚,嘴上不停地呼喊,讓老大不要再打了。

他們不是小孩子了,他們之間相親相愛,寸步不離,感情好着呢,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可是父母在孩子發生争執的時候,能夠客觀對待孩子之間的紛争,照顧到老大的情緒還不讓老二覺得受委屈,确實挺難的。

那麼,如何對待孩子的不滿情緒,杜絕孩子滋長攻擊性心理,需要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對話溝通。

1.事出有因

老二在沒有爸爸媽媽保護的情況下,遇到兄弟倆意見不合時,老大趁機把不滿情緒發洩在老二身上,老二無力反抗。這時候老二被胖揍是老大心裡的不滿積壓到非得發洩出來的地步了,而不是老大對老二的無情捶打。

父母在兩個孩子發生沖突時應該怎樣不讓其中的一個心生怨怼,另一個也不會過度依賴爸爸媽媽的保護,真得坐下來好好想想。

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這本書中的攻擊性這一節裡說:“都說要理解孩子,可真正想‘理解孩子’,不是随便說說的。現實中很多父母、教師不過是擺出個‘理解孩子’的架式,裝樣子罷了。”

或許真是這樣啊。在爸爸媽媽的概念裡對兩個孩子都是一樣的疼愛,并不存在一碗水端不平的事情。他們的想法是老大對老二還是容忍謙讓一些好,尤其是年齡差大的兩個孩子,老大不容忍老二玩他的玩具,看他的書,受委屈的豈不是永遠是老二。

我的鄰居家有兩個相差5歲多的男孩,老大玩過的玩具不允許老二玩,老大看過的書老二不能看,一句話老大的東西老二連動都不能動。

老大不接受這個弟弟,兩個孩子為玩玩具看書的事情常常打架哭鬧。孩子爸爸知道後嚴厲訓斥老大,告訴老大“所有東西都是你和弟弟兩個人共有的,不能你一個人把着不放。”

老大懼怕爸爸的嚴厲訓斥,玩具被弟弟拿去玩不敢說不,也不跟弟弟一起玩,兄弟倆好像毫不相幹。

孩子奶奶很贊成孩子爸爸對孩子的有效教育,見到我時跟我說:“我們家大孫子被他爸爸教訓了,規定老二要玩玩具,老大不能不讓玩,老二想看圖畫書,老大不能不讓看。”

我不知道說什麼好,感覺不應該這樣對待兩個孩子,又不能随意發表意見,隻是聽着。

孩子父母家人理解孩子嗎?孩子心裡有什麼委屈大人們了解嗎?我想這樣的嚴格管束對孩子應該有很多不利影響吧。

大人們會跟家裡的老大講道理說:“你大,得讓着點老二,因為他比你小呀。”

老大聽了這樣的話心裡有多不舒服,家裡的大人們可能很難知曉。疼愛弟弟或妹妹的老大因為爸爸媽媽在孩子們發生沖突時批評老大護着老二,而心生不滿,可是他沒有對爸爸媽媽當面說過自己的不滿。

老大心裡積壓了多少對爸爸媽媽的不滿呀,他們在父母家人面前不表示不滿情緒,背後會因為一點小事對老二下狠手捶打實在是事出有因

有時候,大人對待老大和老二很難做到理解,可能裝樣子都裝不出來。遇到事情了,父母家人的潛意識裡是老大畢竟是比老二大,老大照顧愛護老二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吃虧的大多時候是老大,難怪老大會有不滿情緒。

看到一個視頻,講述家裡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的家庭,父母覺得姐姐有讓弟弟上學讀書、成家立業的責任,認為女孩子将來要嫁人,嫁人就會有飯吃有房住,幫襯弟弟責無旁貸。如果女孩子嫁了一個有錢有地位的人或是自己事業有成,家中男孩子的一切就有了保障。

而老二因為父母的寵溺,樂得坐享其成,毫無自食其力之心,壓榨艱苦創業的老大,迫使家中老大與家裡斷絕來往。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作為家中老大幫助父母擔負有能力擔負的養家重擔是可以的,可是被父母無節制的要求付出,确有不妥。

2.就事論事

讓孩子自己說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動手打架,應該怎麼解決。家長先聽孩子叙述自己的所作所為,再和孩子一起探讨應該怎樣做,孩子會對打架的事情有深刻的反省。

父母在他們打架起争執時少說或者不說,讓兩個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對孩子的觸動更強。孩子叙述自己經曆的事情,帶的隻是情緒,不會像大人那樣帶上主觀說法。

因為孩子打架時,難免會觸痛孩子敏感的父母愛誰,被愛和不被愛的多重聯想。老大打老二時情緒是多樣化的,父母如果一味地批評講道理,更加促使老大把對父母的怨氣對老二撒出來。

老大有氣對老二撒,父母理解老大為什麼針對老二,檢省自己在兩個孩子之間有哪些做法疏忽了老大的感受,老大老二起争執時改變以往的做法,專心聽老大說出自己的想法,讓老二知道誰有錯誤爸爸媽媽都不會護短。

老二擺脫依賴爸爸媽媽保護的心理,不誇大,不矯情,不在爸爸媽媽面前給老大無形壓力,老大會知道爸爸媽媽愛老二也愛自己。

由于爸爸媽媽沒用慣常的方式批評教育孩子,而是溫和的問孩子怎麼發生了争執,孩子會覺得兄弟之間起争執了,父母沒有偏袒誰,沒有說誰應該讓着誰,孩子反倒覺得打架的事确實不應該做。

3.保持中立

往往遇到什麼事,最先被父母關注的是老大。老大不會來事,性子倔,不會說軟話讓爸爸媽媽消氣。老二被批評時很快就會承認自己有錯,還會說爸爸媽媽不要生氣之類的話語哄大人開心。

有誰願意看到孩子做錯了事還硬扛着不認錯的态度而無動于衷呢?同樣的,有哪個孩子被父母批評還看不到好臉色而不委屈的呢?孩子與大人相看兩埋怨,這是問題的關鍵。即使過後誰也不當回事,但是發生過的事情孩子會在心裡留下印記,是埋怨和不解的印記。

一次,我家老大和老二一起玩時,脫口而出說:“媽媽是以大欺小,弟弟惹我了我也以大欺小,把他打趴下。”

我說:“媽媽很少打你呀,你也不能打弟弟。再說了媽媽是因為你有錯在先才說你的,怎麼是以大欺小呢?”

“媽媽比我大,媽媽說我我不能說媽媽,怎麼不是以大欺小?”

“誰做了錯事不認錯都讓人生氣。你們倆都犯錯,媽媽不是一塊說的嗎?媽媽有錯你們也可以說媽媽呀。”

“是一塊說的,媽媽說弟弟幾句就不說了,說我就說那麼多話,我可不敢說媽媽。”

嗯,孩子的分辨能力強着呢,如果爸爸媽媽沒準備好如何對待半大孩子的淘氣和孩子之間的争執,怎麼做都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對待孩子也像對待生活中的事情一樣,沒有道理可講,有方法可用。

老大心裡的不滿不是短時間形成的,一次兩次被爸爸媽媽批評,孩子是可以接受的,長時間聽到不願意聽的話語,孩子情緒就會發生變化。

保持中立,就是在孩子做事情時,孩子做得好,誇贊孩子時不着重誇贊哪一個;做得不好時,不随意批評哪一個。孩子做事的時候,起争執的時候,爸爸媽媽少說話,多觀察,不參與孩子所做的事情,把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讓他們自行處理他們之間的各種大事小情。

父母在孩子之間保持中立,有利于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是非對錯也有他們自己的衡量标準。以保持中立的态度對待孩子之間的事情,爸爸媽媽的話就成了金科玉律,孩子愛聽也堅信不疑。

昨天,孩子放學時,遇到幾個宣傳課外課程的工作人員,他們身邊的小桌上擺了很多用作贈送的小玩具。不過領玩具是有條件的,哪個小朋友領了玩具,得登記自己的姓名和家長手機号碼。

老二喜歡其中的一個小玩具,正要登記姓名和媽媽手機号碼時,老大說:“媽媽說不能把手機号告訴陌生人,别寫了。玩具還給人家,咱們回家吧。”

孩子沒有隻顧要贈送的玩具而把媽媽的手機号告訴陌生人,他們相信爸爸媽媽說的話都是有用的,之所以那樣說是有道理的。在他們心裡爸爸媽媽的形象也是高大的,可信賴的。

孩子父母家人很好地處理了老大老二之間的紛争,以中間人的姿态放低自己的身份,讓孩子自己解決所發生的問題,老大和老二相處起來會像朋友那樣,不會有爸爸媽媽愛誰更多的擔憂。孩子把父母當做大朋友平等相處,親子關系更和諧,更緊密。

結語

家有兩個孩子,對老大父母要多多關照愛護,對老二要提出适當的要求和限制,創造兩個孩子和諧相處的環境和氛圍。減少老二依賴父母庇護的心理,讓老大感覺到父母家人對自己和弟弟或妹妹的愛是同等的。

孩子之間有争執,不是平白無故的起争執,一定是事出有因。

解決孩子之間的打鬧争吵問題時,就事論事,不講大道理,尤其是不跟老大講道理,不帶主觀感情色彩。

父母在處理孩子争執時保持中立姿态,不随意批評哪一個,不在言語間表現出偏袒哪一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