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入學分離焦慮,家長勿需焦慮

記得端哥剛上小班那會,我不太相信老師說的,孩子隻要家長一走就好了,因為孩子進教室那一下的歇斯底裡有種世界末日的絕望,所以雖然老師再三強調和寬慰,家長們還是免不了擔憂,總是忍不住在牆外豎起耳朵聽動靜,放學時也生怕晚了一步,早早地就在校門口等候。

可當我也以老師的身份開始接觸幼兒,把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時,我終于相信和見證了老師們所說:孩子們真沒有家長想象的那樣脆弱,當他們進入集體生活後,不但能很快地适應而且會變得更加強大,離開家庭的保護和舒适區,他們才有成長的空間。

閱樂美早育早托班的孩子都是2歲-3歲的孩子,孩子們因個體差異适應有早有晚,早的第一天就可以适應,晚的基本上一周左右時間也就适應了。我這裡所說的适應是指三點:

第一、不會時不時鬧情緒;
第二、願意參與老師組織的教學活動,願意跟同學們玩耍互動;
第三、每日流程能夠接受和完成。

其中第一點是關鍵,情緒控制好了,接下來的二、三點也就順理成章了。那麼我們現在就來講一下在情緒上我們是怎麼幫助孩子管控的。

首先,共情,情感上肯定孩子想念家和家人的心理。在閱樂美,我們允許孩子哭臉和發洩,在哭的時候一邊用玩具、聲音、零食......等一切可以利用起來的資源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一邊肯定地告訴他們我們是可以帶他去找媽媽或者媽媽辦完事就會來接你,但必須等老師下班後。

這種方式,有安全感會玩愛玩的孩子很容易被吸引,注意力很快就轉移忘了焦慮那回事。但對家人依賴性強的孩子并不起任何作用,他會毫不猶豫地說不,對待這種孩子隻能放慢腳步,多關心和陪伴,想辦法讓他們熟悉環境,盡快地适應環境;

心得:情感上肯定孩子,孩子才會信任老師,肯定地告訴孩子他的需求是可以滿足的,但需要耐心等待,而轉移注意力是幫助孩子暫時忘了焦慮的最好辦法。

其次,給孩子安排任務。孩子情緒沒穩定下來之前肯定是很難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所以第一周我們是分組進行活動。情緒穩定的孩子進行正常的教學,鬧情緒的孩子由專門的老師看管,一邊告訴他們放學時媽媽就會來接,沒到放學時間老師是不能随意離開帶他們去找媽媽的,老師的工作就是帶寶貝們玩遊戲、唱歌、跳舞。在語言上給予肯定和安撫的痛時,給孩子安排好任務,讓他們完成某個手工、看書、聽故事之類的,然後肯定地告訴他們吃完飯之後媽媽就會來接了。

閱樂美早育班有三個特别能哭的孩子,但不是那種歇斯底裡的哭,而是不停地念着要找媽媽,給他們安排任務後,會很積極地去完成(因為知道完成任務了離媽媽接自己的時間就越近了),但也還是會時不時地碎碎念,基本上第三天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漸漸消失,開始投入到任務中,偶爾哼唧兩聲問一下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媽媽會來。

一周左右,情緒基本上沒有了,偶爾念叨回家也不哭不鬧。

心得:對于哭得特别厲害得孩子可以讓他們哭一小會兒,但不能一直讓他們哭而是有條件地答應他們的需求,給他們制造難題,比如讓他們自己穿好鞋襪,自己整理好書包,把卡片放到對應的地方,孩子們在有事可做的情況下跟老師和環境也就慢慢地熟悉了,也習慣了跟家人短暫的分離。

最後,孩子快速适應新環境與家人的引導和老師的關懷也是分不開的。家長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去上學,然後放學時一定會接他們回家,告訴他們在學校有那些好處。道理孩子對兩歲多的孩子來說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但他們會重複這些有道理的話,告訴自己自己去上學是見應該要做的事,是件快樂的事。

還有老師們的愛心、耐心和細心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視孩子和關注孩子,建立他們對新環境的安全感,讓他們知道即使離開家自己也可以很安全很開心。

以前我難以想象2歲多的孩子就離家去上學的狀态,這一年多的親眼所見,讓我深刻體會到集體生活的好處,在孩子們的小社會裡互相模仿,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按照每日流程走,孩子們的生活有規律地進行,孩子内心豐滿有力量,該玩時就盡情地玩,該上課時就好好上課,該休息時就好好休息;在早育早托班,孩子們心智動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快速發展,在教學設計上我們設有語言、手工、感統、蒙氏、音樂律動、英語兒歌遊戲等課程,孩子們在這些學習中得到發展,從發展中感受到了生長的力量和成長的喜悅。

最後這一段有點跑題了,主要意思還是家長要相信孩子,相信老師和學校,入園對孩子們來說比留在家裡好處多太多,雖然剛開始時有短暫的焦慮,但焦慮是暫時的,家長沒必要為此煩惱,家長越淡定孩子越有安全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