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偷東西的孩子,越是想得到父母的愛

...

有位媽媽帶女兒來做咨詢,一進咨詢室,媽媽就說了一句:現在真不知道該拿女兒怎麼辦好。

(01)

小茜現在上小學4年級,本來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可是最近父母卻發現,女兒好像變壞了,因為她偷了父母錢包的錢。剛開始,媽媽都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偷錢,但是最近放在錢包的零錢總是莫名其妙的不見了,夫妻倆也互相溝通過,并沒有碰對方錢包的錢。

小茜的媽媽說:“就在幾天前,女兒又動了我的錢包。昨天,她又從她爸的錢包裡偷偷拿走了一張100元。被我發現了,起初她還不承認。後來我翻她的書包找到了這一百元,她才承認錯誤。我就罰她站在家門口站了一個小時,讓她面壁思過。”

我看了看小茜,很文靜但不腼腆,她就站在媽媽旁邊,也不說話,似乎在等待着咨詢師的發落。我讓小茜先在咨詢室外面等候,單獨和媽媽談談孩子的情況,從媽媽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孩子的狀态。

我又繼續問小茜媽媽:“你知道她把錢拿去幹什麼了嗎?”

媽媽說:“她拿錢去買零食了,就在學校的小賣部裡,還花錢請同學吃東西。”

我說:家裡平時會給孩子零用錢嗎?

媽媽聽到我這麼問,情緒一下就來了。

“當然給呀。每天都給她零用錢,以前我每天給她兩元,後來女兒大一些了,就經常說要買文具什麼的,我也覺得孩子長大了些,可能花銷也會多些,每天給她5元。怎麼可能會不夠用,小孩子花錢現在越來越大手大腳。花錢都還不是問題,我最擔心的是她是不是變壞了。”

我問:“你指的擔心她變壞是什麼意思呢?是否可以說得更詳細一些。”

小茜媽媽說:“第一次發現是她偷錢後,我們也苦口婆心的教育了她一通,她答應說再也不會了。後來她拿她爸爸的錢,我們也狠狠地批評她, 指出她的行為的嚴重性和不良後果,我們甚至吓唬過她,再這樣下去爸爸媽媽就要報警了。我們以為她會害怕,這樣可以解決問題。說也說了,吓唬也吓唬了,她爸就差打她一頓了。

但是前幾天她又動了我錢包,又拿了她爸爸一百塊。你說我該怎麼教育她,什麼道理都講過了,就是沒有什麼效果, 我真的太生氣了。

如果她還繼續偷錢的話,比如現在在家裡偷錢,如果家裡偷不到怎麼辦?她會不會去商店裡偷東西。我們可以怎麼辦好!”

聽到這,我好奇的問了小茜媽媽一句:“如果孩子這個行為的目的不是偷錢呢?”

小茜媽媽不解的說:“錢都偷了,怎麼不是偷錢?我們給她的零花錢并不少啊,她想要什麼可以直接說的,我們都很願意去滿足孩子,根本沒有必要偷啊。”

聽到這,我問小茜媽媽:“你們平時對小茜怎麼樣?”

小茜媽媽說:“剛剛不是說了嗎?我們都很願意滿足孩子,隻有這一個孩子,我們都希望她好,我們辛辛苦苦掙錢,都是希望讓她過得好點,她平時小時候想要什麼我們都會買給她的,我就理解不了她為什麼要偷呢!”

我知道小茜媽媽還處于對女兒行為的無奈和憤怒之中,她一直盯着的都是在于孩子“偷錢”的行為上,而我感覺到,偷錢的背後似乎隐藏着其他的問題。小茜的父母在物質上對孩子的滿足,的确是很大方,孩子也的确不缺錢花,但是小茜可能缺了别的東西。

我再次的問了小茜媽媽這個問題:“你們平時在生活上對小茜怎麼樣,比如日常生活的狀态,你們之間的互動。”

小茜媽媽說:“他們夫妻倆有時候比較忙,因為都是在批發市場工作,經常晚上都要在市場待到比較晚,顧不上女兒。好在女兒懂事乖巧,女兒還小的時候,就一直跟着他們夫妻倆在檔口那,自己看書寫作業,不吵不鬧特别乖,學習也不錯。他們夫妻倆也愛女兒,什麼都給她買好的,包括發現女兒偷錢之後,他們最多也就讓女兒面壁罰站,其實都舍不得打女兒。”

(02)

和小茜媽媽大緻了解了情況之後,我又單獨和小茜有了一次談話。

我和小茜再次确認了一些情況,比如,她是否在爸爸媽媽不知道的情況下,拿了父母錢包裡的錢,還有爸爸媽媽平時和她相處的情況,在一起的時間等等。

在和小茜的聊天過程,我發現小茜很願意去說起自己的事情,對于在父母那拿錢的行為,她也沒有任何的掩飾或不好意思,她還跟我講了拿到錢之後和小夥伴們一起吃零食的情景。

于是我又問她:“拿了錢和同學一起吃零食是不是很開心?”

她反問說:“你是不是認為我和同學相處不好,所以就偷錢請同學吃零食。”

我真的沒想到,小茜會這樣反問我,但是她這麼反問的時候,我也知道她在學校的人際關系沒有問題,這不是繼續探讨的方向。

我說:“我沒有這麼想,我隻是有些好奇,為什麼會用這個方式拿錢。”我始終沒有對小茜說她的行為是“偷”。

小茜說:“我想要,所以就偷了。”

我問:“你想要什麼呢?隻是錢嗎?”

小茜說:“我不知道。不是錢。”

于是,我又問她:“拿到錢之後,你買到了你想要的嗎?”

小茜說:“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我說:“那聽到爸爸媽媽說要報警,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她說:“不知道。”

這次訪談的後半段,小茜給我的感覺是她知道自己想要一些東西,她的行為看起來也像是在“偷”,但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個行為。或者是,她“偷錢”的行為背後,有她難以表達出來的東西。

後續的幾次咨詢過程,我都圍繞着這個部分進行,試着讓她說出自己的感受。雖然很多時候,她還是模棱兩可的回複。

比如我問她,父母說要報警的時候她是否害怕;她父母責罵她的時候,她有什麼感受?

她還是模棱兩可的回複說:“有些害怕,但又不是很害怕。”或是“有些緊張,又不是特别緊張。”

直到我問她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她說:“有些後悔,但又不是特别後悔,于是就忍不住又偷錢了。”

她的這句話,讓我對她前面模棱兩可的回複,有了新的認識。這似乎更接近她内心真實的感受。

于是,我又順着這句話繼續向小茜了解:“為什麼是有些後悔,又不是特别後悔呢?或者說,哪些是你覺得後悔的,哪些是你覺得不後悔的?”

我說完這句話之後,小茜愣了一會。接着她又說:“我不知道。”

我知道她已經知道了。隻是,她很難面對。

也許這時候要做的,就是讓她把内心矛盾的情感表達出來。

我再次的問小茜:“這個不後悔的部分是不是,你看到媽媽因為發現你拿了錢而生氣的樣子?”

小茜說:“我知道媽媽很生氣,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不開心。我後悔的是我做了不好的事情。”

她還是沒有直接回答,但其實也相當于回答了,她不後悔的部分就是她通過“偷”的行為成功吸引到了媽媽的注意,被媽媽注意才是她真正想要“偷”到的東西。

“因為你乖,你學習好,他們都很放心你,他們都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關心你是嗎?媽媽越生氣就越表示媽媽在乎你是嗎?哪怕是媽媽的責罵。”

當我這樣對小茜說的時候,小茜說了句:“她覺得媽媽眼裡隻有賺錢。”

(03)

有“偷”東西行為的孩子,其實他們自身也很矛盾。

小茜知道拿媽媽的錢會讓媽媽生氣,但同時也會讓媽媽注意到她,而且是不得不注意她。于是,她就從媽媽那“偷”錢。

雖然她“偷”的是錢,但她真正想要的卻是時間,和媽媽在一起的親子時間。

偷錢,是因為她想得到情感的倚偎。而有些情感的寄托好像失去了,她想通過“偷”把它找回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偷的不是東西,而是尋找一個人。

越是“偷”東西的孩子,越是想得到的,是父母的疼愛,而不是懲罰。

而我們往往容易從道德層面來看待孩子偷錢的行為,而忽略了孩子偷錢背後的心理動機。當我們忽略了這個部分的時候,無論是教育、責罵,甚至是懲罰孩子,可能都無濟于事。

假如我們理解了孩子這種不由自主型的“偷”的行為背後的意義,就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調整他的行為。

小茜的媽媽對女兒“偷”錢的事情,表示理解和接受,她也表示會留出一些時間給孩子,讓女兒每天至少有段時間可以得到關注,而不僅僅隻是物質的滿足。另一方面,也多鼓勵小茜可以嘗試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其實,當父母願意真正看到和面對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時,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大半。他們不會再用更多的懲罰、責罵來教育孩子,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作者:吳在天,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系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