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對孩子來說我覺得特別可怕的一句話是:(圖片來自大師助手)

你最乖了,媽媽最喜歡你這樣的乖孩子。

這句話聽起來很溫柔,但其實背後很恐怖。他的潛台詞實際是:

你不乖,我就不喜歡你。

如果孩子們的成長規程沒有叛逆的話,我們應該表現的不是高興,而是擔心。因為這說明孩子們躲在我們的雨傘下,沒辦法走孩子自己的人生。孩子會一直感到不安,一直想滿足家人的期待的樣子。每天都活在滿足别人的期待之中。就像在追逐一條永遠到不了的終點線,而作為父母的巍峨哦們會把終點線往後延,我們隻能一直追着跑。

小孩子沒什麼是非觀,很多時候隻能靠假裝迎合别人的情感。比如父母講了一件傷心事,孩子明明不知道為什麼傷心,但大人難過,也隻能跟着難過了。這隻是小事,但陶姨曾經接觸過一個孩子:

小時候每次跟兄弟吵架,都會被父親責罵。父親會歎口氣,厭惡地說:「煩死了!」再配合臉色,漸漸的,他下意識壓抑住了全部攻擊性的情感。就算他說别人好,父親也會露出厭惡的表情。

孩子内心最大的恐懼就是其實就是“被抛棄”,所以格外會看大人的臉色。一來二去,他開始監視器自己的情感,還催眠自己說,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父親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時間一長,他忘了如何去感受,因為不管面對什麼事,他都會習慣性去想,“如何感受才是對的”。他的情感都是刻意做出來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難免會失去活着的真實感受。他言行舉止都很合時宜,但沒什麼存在感,給人的感覺總是假假的。

​從小到大,他絕對不敢說“不要、讨厭”這樣否定的詞,因為父母不喜歡。實際上呢?再乖的小孩也有厭惡情緒。他活得不像自己,對不開心的事要裝出開心的模樣,不傷心的時候卻要悲傷。他沒有别的辦法,對依附家長而活的孩子來說,裝模作樣就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這其實就是在家長們心中典型的“乖孩子”的心路曆程,也是不那麼受擁有者歡迎的“讨好型人格”的重要由來。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期望孩子“乖”的心态其實是我們自身的映射。我們很容易覺得:

我的孩子表現好不好,代表我表現好不好;孩子有沒有成功,代表我有沒有成功;我沒有實現的成功與夢想,因為我的孩子也是我,就可以拜托他來幫我實現

但其實,對于陷入這個誤區的我們,比起“允許孩子去跳脫‘乖’的框框”,更重要的是

“允許我們自己接受一個與我們自己想象不同的圖像”。

學會放手,在心理上塑造一種“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的氛圍,才能有機會幫助孩子真正健康成長他應該成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成長我們需要他成長成的樣子。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