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但有邊界

文/源之樂章

前不久看到樊登老師的一段視頻,談到家庭教育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溫柔但有邊界。”

我思考了很久,這其實是個我們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凡事都講究個“度”字,畢竟過猶不及,教育亦是如此。

但如果僅僅隻是試着從一個道理去解釋某些現象或表達某種觀點,那它永遠隻是個懸浮在空中的道理,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不肯專心吃飯怎麼辦,不肯寫作業怎麼辦?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所處成長環境不同,當時的情緒反應又各不相同,故而沒有統一的方法可以指導你當下應該要怎麼教育孩子,唯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是何為溫柔,何為邊界,兩者又如何能做到把控有度,确實值得去思考。

豌豆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我經常在想,當六個人的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時,會是一種怎樣情況呢?

【極緻的溫柔是溺愛】

如同許許多多普通家庭一樣,豌豆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孫輩是隔代的愛,給予了豌豆無限的寵愛,這一點在豌豆爺爺和外婆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每次外出隻要是豌豆喜歡的玩具,豌豆爺爺總是會無條件的買給他,這個問題我也認真提出過多次,但始收效甚微。

豌豆很善于察言觀色,知道家裡誰更寵他,他便肆無忌憚的對寵他的人發脾氣,享受着别人對他情緒的包容、忍讓,久而久之,便覺得理所應當,不懂得去尊重他人,老一輩很多時候在這方面并不太在意。

【孩子是父母的一個縮影】

我們在外面也時不時的會遇到一些所謂的“熊孩子”,這些孩子的“破壞力”驚人,有時他們的行為已經很嚴重的打擾到周圍的人,但他們身邊的父母對此視而不見,默許縱容。

我們在豌豆面前,有時也會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豌豆很容易學會的一些不良的行為和言語,他隻是簡單的複制模仿着我們的日常行為,并不知道所謂的對錯好壞,單純的理解這樣很好玩,“爸爸媽媽可以說可以做的,我為什麼不可以?”。

豌豆不願意做某件事的時候,會帶有很強烈的抵觸情緒,發脾氣,進而動手動腳。這些行為的背後,是他想表達自己不願意在當下做某件事情的方式,采取這些行為方式背後的思維模式便是在潛意識裡調用了一處腦中的記憶,記憶的内容是之前他看到有别人選擇拒絕時所采取過的行為模式,而且這樣的行為結果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他隻是簡單的回憶+模仿,這種深刻的印象來源更多的是身邊最親近的人。這是我們學習為人處事最簡單最高效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學習環境,而環境的好與壞,直接的反映便是模仿的結果。

這些是我和豌豆媽需要進行自我反思和加以改正的。

所謂的教育,不是簡單的告知是非對錯,讀幾本書,聽幾個故事,說明白幾個道理,這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是豌豆現階段本能的學習來源。我們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就要給予他相應的成長環境。

【邊界的界定】

豌豆剛出生不久,我和豌豆媽在讨論關于教育豌豆的方式,決定采用”剛柔并濟“的方式,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至于到底誰唱紅臉,誰唱黑臉,一直沒有定論。

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們起初和身邊的許多朋友同事的想法一樣,覺得孩子在家裡一定要有一個他會怕的人,總要有人能鎮得住他。

那麼豌豆在家裡會怕誰?

我仔細想了一想,好吧,似乎誰都不怕。當然,現在我也慶幸這一點。

邊界不光是底線思維,更需要明事理。我們通過每天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的,培養豌豆的是非觀,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正确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單說讓豌豆做作業這件事情,腎上腺素就要開始飙升了。

“你現在把作業都做完,我就讓你看一集動畫片。”

當學習帶上了附加條件,成了一種交易,充斥着“讨好”的意味。

“你現在不做作業,你今天就什麼都别想玩。”

當學習放在了天性的對立面,附帶威脅的語氣,又怎麼愛得起來。

那不禁要問了,應該怎麼做呢?

我的答案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做完,第二天到學校自然會被老師批評,别人在玩的時候,自己還要補作業。

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完,是需要對此負責并且承擔相應的後果,即使你隻是個孩子。

我從不擔心豌豆一天功課沒做,就會比同班的孩子學得差或學習跟不上,我隻會擔心他不懂得這些道理。

畢竟,有些路,隻能自己一個人走。有些事,隻能自己一個人做。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