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表格應該怎麼填

題目:



解答:

解題思路: 老師爲你提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歷程,你逐一對比,然後完成填空。
解題過程:
最終答案: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 三公的職責:①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羣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 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初郡國並行制 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封國制的存在是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職權範圍、工作流程 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批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爲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 認識到行省制的實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是我們現在省制的開端 (4)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表現爲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中央不斷加強對對方的控制和管理,國家的權利不斷集中在君主手中。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至此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廢除了,君主專制發展的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2)清朝軍機處的設置 雍正時設立,標誌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峯。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知識歸納   (一)大綱版   1.秦朝: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祕書和監察;「九卿」是虛指,是中央各部門的專職官員。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確立,唐太宗完善,中書省草擬政令(中書發令),門下省審核批駁(門下審令),尚書省頒發執行(尚書行令),三省集權於皇帝;六部分吏、戶、禮、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會官制的重大變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權」原則設三個副宰相,參知政事管行政,樞密使管軍事,三司使管財政。(2)遼:實行「蕃漢分治」,中央設北面官,由契丹人擔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數民族;又設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漢人擔任,管理漢人和渤海人。(3)西夏:實行党項官職和漢族官職分開的制度。(4)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爲全國最高行政機關(相當於秦朝丞相和唐朝尚書省),設樞密院爲最高軍事機關;設御史台爲最高監察機關;設宣政院專管西藏和宗教事務。   4.明清:(1)明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2)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皇權;康熙帝設南書房;雍正帝設軍機處;乾隆帝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央設理藩院專管民族和外交事務。 秦朝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①建立:從秦朝開始,皇帝成爲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爲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國軍政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②特徵: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建立較爲完備的中央官制:①職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機構中,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②評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然而,對於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5.從漢至元君主專制的演進:(1)漢朝: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爲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2)魏晉南北朝: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三省體制。(3)隋唐時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司、工六部。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後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4)北宋:措施: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5)元朝: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元朝後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6.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1)宰相制度的廢除: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明初沿襲元朝制度,明太祖認爲丞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盪。1376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別隸屬於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同時,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有利於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使中國歷史上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延續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皇帝集皇權和相權於一身,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但是廢宰相,過分集權於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後的太監亂政。(2)內閣的出現: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爲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爲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後來,內閣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後期實際掌握了宰相的權力。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爲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3)軍機處的設立: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康熙帝設置南書房,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加強了皇權。雍正帝時爲辦理西北軍務,又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軍機處的設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峯。 選官制度-------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 2、西漢: 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和皇帝徵召等.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爲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徵辟制度: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皇帝徵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前者多爲名望高、品學兼優的社會名流,被徵召者多爲以要職.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準爲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爲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爲君主專制培養了忠順奴才,但嚴重製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展.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