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政治解答題,近期要會考,求助。
題目:
如何做政治解答題,近期要會考,求助。
解答:
解題思路: 1.價格變化的原因,政府穩定物價的原因與措施 (1)價格變化的原因 ①價值決定價格:價值量越大,商品價格越高;價值量越小,商品價值越小。 ②供求影響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升;供過於求,價格下降。 ③紙幣發行量: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物價會上漲;相反,物價會降低。 ④市場的缺陷: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一些生產者、經營者惡意囤積,哄擡價格。 ⑤國家經濟政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主要通過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以及財政支出的數量,平衡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保持物價穩定。 ⑥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樑和紐帶。 (2)政府調控物價的原因 ①價格較快上漲導致人們實際生活水平下降(特別是食品價格上漲,影響中低收入羣衆的基本生活,不利於社會穩定。)(影響生活) ②加強宏觀調控是爲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 ③穩定物價,防止通脹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宏觀經濟發展) ④降低流通成本、穩定供給,這是尊重市場規律的要求。(影響生產) ⑤調控物價有利於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體現了以人爲本。 (3)穩定物價的措施 國家:①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
解題過程:
11.黨爲什麼要做某一件事?怎樣做某一件事?
(1)黨爲什麼要做某一件事?
①黨的性質(兩個先鋒隊)和宗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等決定的;
②黨的執政地位(執政黨,領導核心)決定的;
③黨的作用(三個只有……才能)決定的;
④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的需要;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2)黨怎樣做某一件事?
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②完善三種執政方式(科學、民主、依法執政);
③堅持執政理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④堅持黨的領導方式,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⑥黨要統攬全局,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12.如何處理民族問題
(1)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政治基礎)。
(2)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3)堅持處理民族關係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政治基礎和物質保證)。
(4)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紮實實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證);反對一切破壞民族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依法打擊煽動民族分裂的行爲。
(5)公民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13.我國在對外關係方面爲什麼和怎麼做?
(1)爲什麼
①必要性: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係;國際形勢的要求(符合時代潮流、符合多極化趨勢);符合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②意義:對我國,爲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才能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對世界,才能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2)怎麼做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新秩序、建設和諧世界;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14.運用文化作用的知識分析問題
(1)文化作爲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爲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爲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文化作爲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反動、腐朽沒落的文化則會把人們引向歧途。
(7)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
15.怎樣對待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爲今用。
(2)把握好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
(3)把握住社會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機遇,不斷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失時機地開展思想運動,加強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16.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個人怎麼做
(1)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優秀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我們自覺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
(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基礎。要求我們既要熱情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要求我們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爲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5)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過程,又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交流、借鑑、融合的過程。要求我們投身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6)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求我們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7)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華民族之魂。要求我們人人成爲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8)面對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要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需要我們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9)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要求我們投身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爲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作貢獻,做新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10)我們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在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腳踏實地、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17.如何運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問題
唯物論常用的觀點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求我們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規律具有客觀性,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條件,要求我們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另外應注意的觀點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2)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4)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18.如何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分析問題
認識論常用的觀點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另外應注意的觀點
(1)實踐的基本特徵: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3)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人們的實踐起
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
最終答案: 19.如何運用聯繫的觀點分析問題 聯繫的觀點主要包括 (1)聯繫的含義; (2)聯繫具有普遍性; (3)聯繫具有客觀性; (4)聯繫具有多樣性; (5)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繫; (6)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7)系統優化的方法。 20.如何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 發展的觀點主要包括 (1)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3)事物發展的途徑——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4)事物發展的狀態——量變與質變; (5)事物發展的原因——內因與外因; (6)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21.如何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問題 矛盾的觀點主要包括 (1)矛盾普遍性要求堅持一分爲二的觀點; (2)矛盾特殊性要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 (4)主次矛盾辯證關係; (5)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係; (6)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7)對立統一的觀點; (8)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9)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0)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22. 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常用的觀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反作用於社會存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價值觀作爲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爲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人民羣衆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要求我們堅持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應注意的觀點 (1)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羣衆的利益作爲最高的價值標準,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爲最高的價值追求。另外,應與時俱進,使價值判斷、價值選擇跟上時代的步伐。 23.如何運用人生價值的知識分析問題 (1)人生價值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另一方面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3)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4)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要積極投身於爲人民服務的實踐。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 上一篇 經濟與政治的綜合運用
- 下一篇 被西方稱爲"民主社會勝利的標誌性事件"的事件是什麼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