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讀書會第46期 | 聽培培老師講《心安即是歸處》

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狽。

                          —— 木心《素履之往》

...

培培的分享

時間不早不晚,在處暑這天,迎來了老梁讀書會第46期的分享。“處暑,七月中(農曆)。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炎熱的夏天姗姗而去,涼爽的秋天款款而至。在這個暑去涼來,惬意滿懷的日子,申培培老師為我們分享了季羨林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讓我們的心歸于安甯。

梁老師說,我們要把讀書做真,在别人講書之前,一定要自己先看一遍,這樣才能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得更透徹。我承認我一直都是假讀書,群裡老師分享的書籍我大都沒有看過,純聽,雖然也有收獲,但收獲甚微。以後一定要向真讀書靠攏!

培培老師分享的這本書我沒看過,但我看過季先生的另一本:《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裡面有些篇目是一樣的。聽完培培老師的分享,和梁老師的聽後交流(梁老師竟然做了交流課件,這股認真勁兒,真讓我佩服!),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1.有福讀書,可慰平生

梁老師常說:“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讀書是一種福氣,古往今來,有大智慧的人都少不了書籍的滋養。偉大領袖毛主席曾多次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董卿喜歡在床頭放一本書,睡覺之前必讀書;康輝喜歡在廁所放兩本書,上廁所的時候也不忘看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絕不是一句空話。

讀書這件事,我做的向來不好,總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倆孩子需要陪伴,家務一大堆,工作太忙……扪心自問,每天擠不出二十分鐘時間來看書嗎?答案讓自己心虛。這個暑假,也隻是任務性地讀完了《育人三部曲》,七百多頁的大塊頭,嚼不動,真的嚼不動,雖然硬着頭皮咽進了肚子裡,卻消化不了,或許還得看第二遍。讀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小說《命若琴弦》,讀了馮骥才的《俗世奇人》,張嘉佳的《雲邊有個小賣部》,還是小說适合我,也許智商使然。

好在“開卷即有益”,生命原本多元化,何必太過苛責自己呢。專業書籍不好消化,咱就每次少讀幾頁,小說散文也是一種學習嘛。讀好自己的書,走好自己的路!

2.當下即是生活

季先生說:“我現在想對自己提出一個怪問題:你對我們的現在,也就是眼前這個現在,感覺到是尋常呢還是不尋常?這個“現在”,若幹年後也會成為“當時”的。到了那時候,我們會不會說“當時隻道是尋常”呢?”在我看來,這是極具哲理性的一個問題。

我們總是憧憬着明天,後悔着昨天,那今天呢?我們有沒有做好今天呢?畢竟今天也曾是我們憧憬的“明天”,也将成為是我們後悔的“昨天”,與其為了未知的明天和不可改變的昨天而傷神,為何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過好每一個今天呢!

每一天,我們都用心生活,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想做的事,見自己想見的人,這樣的話是不是就會少一些遺憾的昨天呢?《雲邊有個小賣部》裡的女主程霜從小就診斷出絕症,被下了無數次“病危通知書”,所以她沒有明天,她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所以她的人生雖然短暫,卻很精彩!

3.真實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真道德,說真話,識真才,辦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真實”看似簡單,卻又極難。小時候,我們說真話,這叫“童言無忌”;長大後,我們說真話,好聽了叫“情商低”,不好聽了叫“沒腦子”。所以,在很多場合我們都要帶着面具生活,有一種假叫“善意的謊言”。

但我們自己做事必須尋求“真”,不要隻做表面功夫。比如讀書,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真正的讀書。梁老師讓我們寫讀書感悟,就是為了讓我們把讀書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表面。比如寫作,有人用AI代寫,完全失去了寫文的意義。

與人相處也一樣。“人與人之間舒服的關系,是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随時說話。”有些人,你和他在一起會感覺渾身别扭,有一種沒話找話的尴尬氣氛;有些人,你和他在一起很松弛悠閑,即便彼此一聲不吭,流動的空氣也是溫馨的。和舒服的人在一起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

心安,即是歸處

結語: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感謝培培的精彩分享,感謝老梁讀書會小夥伴們的一路同行,感恩閱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