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悲慘的世界中,一定存着一絲絲希望的
後浪的經典文學插圖珍藏版系列基本上是出一本我就會收集一本,所以這次的《悲慘世界》也不會例外。再說,就算是之前沒有收藏過别的,也一定會收藏這一套的。
它絕對是我心中的紙質書顔值天花闆。精緻函套、獨特的封面設計、名家插圖、著名翻譯家全新翻譯、“雨果自制”藏書票、黑色鋸齒邊“黑幕”封條。處處都着一股神秘的力量,讓人忍不住想要将它據為己有。
從拆開快遞包裝,到拿出書,撕開塑封膜,揭去封條,每一個步驟都有着滿滿的儀式感。
還記得第一次看雨果的小說,是上初中的時候,翻開他的《巴黎聖母院》,看得津津有味,但其實也沒太看懂。那會兒就隻是覺得那個面目雖然醜陋,卻比很多人都要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很是可憐。
後來逐漸成長,大概是覺得雨果寫的小說後勁太大,看完很難走出來,所以就一直沒再翻開過他别的小說了。
但沒想到這一次,竟會因為後浪的精美裝幀設計和譯者潘麗珍老師而直接“挑戰”《悲慘世界》這部宏大的巨著。
“他睡了。盡管命乖運蹇,卻依然活着,失去天使便離開。他的死猶如晝去夜來,普普通通,自然而然。”
随着這段話的落幕,《悲慘世界》這部小說算是正式完結了,主人公讓·瓦讓的人生也畫上了“圓滿”的句号。但雨果留給人類的現實世界,卻一直存在。
這部被人們譽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的經典文學巨著,想要翻開它,真的是需要勇氣的。并不是說它很難讀,恰恰相反,它很好讀,如果僅僅用一句話來概括整個故事情節的話就是,一個叫讓·瓦讓的人因為饑餓偷了面包店的一塊面包而獲十九年牢獄以及他出獄後的人生故事。
但真正細看時你會發現,它真的太過于複雜,太過于龐大了。在看這部作品的過程中,你不得不做很多思考。
比如,什麼是人性?什麼是善與惡?好與壞?當道德與法律出現沖突時,人們究竟會如何選擇?苦難真的是人生的必需品嗎?為什麼人類躲不掉也避不開?
可能很多人看完書最深的感觸就是,“這真是一部寫盡苦難之書”,但請别忘了,在每一次苦難之中,其實雨果也為人們偷偷隐藏着一些希望的。
當放下書時,你也許會突然發現,人生中的苦難并不一直都是如影随形的。就像小說中的讓·瓦讓逃獄後,不僅找不到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甚至連去住宿都沒人願意接納他;但是,當他心灰意冷地推開最後一扇門時,卻遇到了善良的迪涅主教,迪涅主教不僅沒有因為讓·瓦讓曾經的牢獄身份就将他拒之門外,反而對他是熱情接待。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但假如你願意推開眼前那扇窗,其實陽光也有可能會照射進來。要始終相信,在這個悲慘的世界中,一定還存着一絲絲希望的!
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有無數人要讀《悲慘世界》呢?維克多·雨果在這部作品的序言(此版本未添加)中寫下的那段話就是他給我們的答案:
隻要由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制造地域,在神賦的命運之上人為地妄加厄運;隻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困而沉淪,女人因饑餓而堕落,兒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決;隻要在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換句話說,從更廣義的角度看,隻要地球上還存在着愚昧和貧困,像本書這一類作品就不會是無益的。
人類的苦難可能會無窮無盡,但我依舊堅信,人類戰勝苦難的決心和信念會一個比一個更堅毅!
- 上一篇 「一個管家的自我修養」
- 下一篇 别忘了欣賞美麗的晚霞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