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5大需求,四個原則,三點注意,讓你學會溝通
有個著名的遊戲,就是把人關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房子裡,什麼都沒有,除了一張床,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書籍,然後所有活動都在這間房子裡,每天的飯菜會通過固定的開關送進來。能在這樣的空間裡呆滿一個月将獲得一千萬美元,但是參與這個挑戰的沒有一個人成功。
有的人隻呆幾天就受不了,有的人呆了10幾天出來說,甯願和脾氣最壞的人呆在一起,也不願意一個人獨處。這說明與世隔絕的日子并不是想象中那麼好玩,也不是說有金錢的刺激,人就能忍受孤獨的,溝通在人的生命裡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我正在看的《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對人際溝通的重要性做了充分的說明。這本書暢銷30年,在美國出版了14個版本,擁有200萬的讀者,可見其過人之處。
《溝通的藝術》是由羅納德·阿德勒和拉塞爾·普羅克特兩人合著的,年輕時他們在一次溝通會議上相遇,這次相遇讓他們就使用故事片作為教學用具達成了共識。後來,他們圍繞溝通這個主題廣泛撰寫文章、四處演講,一起撰寫了很多教科書和文章。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這本暢銷幾十年的經典溝通書籍《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所呈現的溝通,不是我們用在别人身上的技巧的羅列,而是我們和别人一起參與的一個過程,對我們如何正确溝通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下面我将通過溝通的五大需求、溝通過程的四個原則及三點注意事項來說明如何正确溝通。
一、什麼是溝通
溝通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境——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信息的采集、傳遞、整理、交換,無一不是溝通的過程。
有一對老夫妻八十多歲,相伴走過了一輩子。丈夫認為蛋黃最好吃,他就總是把蛋黃給妻子吃,妻子以為丈夫愛吃蛋白,不愛吃蛋黃,她吃雞蛋時就總是把蛋白給丈夫,自己吃蛋黃。
後來,丈夫因病去世之前對妻子說:“其實我特别喜歡吃蛋黃,但我把我最愛吃蛋黃都留給了你。”妻子聽了淚流滿面:“我以為你不愛吃蛋黃,所以我每次把蛋黃留下,蛋白給你,其實我更愛吃蛋白。”
非常相愛的兩個人因為缺乏溝通,一輩子沒吃到自己愛吃的東西。他們用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愛了對方一生,卻沒有讀懂對方。如果兩人經過和諧的溝通,兩個人的日子一定會更幸福,在相愛的人陪伴下,吃着自己喜歡的東西,聊着美好人生,多惬意的日子。然而這種美好卻因沒好好溝通而錯過。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對方是怎樣感受的。我們要永遠記住,溝通在親密關系中是最重要的。"
朋友之間缺乏溝通,關系會冷淡;同事之間缺乏溝通,處理事情會出現偏差;親子之間缺乏溝通,會讓親情疏離;愛人之間缺乏溝通,會讓感情淡化。所以,關系再好,都不要忘了及時溝通。
二、為什麼要溝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獨處,在單獨的空間和自己對話,審視自己或者放松自己。但是獨處也有個邊界,過了這個邊界,就會變成痛苦。
二戰時期,一些戰俘被單獨監禁了六年,監獄裡規定,暗地裡溝通是要受到嚴刑的拷打,雖然每個人都很害怕被發現,但是都抑制不住溝通的欲望。他們用石頭在牆上敲擊聲音發出一套神秘的代碼,以便于發送信息。就算遭受嚴刑的拷打和懲罰,也阻止不了他們的交流,因為孤獨讓人更難以忍受。
因此,雖然獨處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劑,但是與人溝通顯然更重要。溝通是身為一個人滿足生理需求、認同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必要工具。
1、生理需求:溝通非常重要,溝通的存在與否會對生理健康産生很大影響。醫學研究人員例舉了一大串因缺乏親密關系而導緻的危險健康的事件。
一份包含了近150項研究,超過30萬人參與的綜合分析顯示,
那些與家長、朋友有着密切聯系的社會聯結者,其壽命要比社會孤立者平均長3.7年。
相比擁有活躍社交網絡的人,社交孤立這罹患感冒的概率要高4倍。
離異的、分居的和喪偶的人對心理治療的需求是有配偶者的五到十倍。
而婚姻幸福的人要比單身的人,在肺炎、外科手術和癌症上的發生率更低。
可見長時間不溝通,對人的身心都是極大的打擊,建立有效溝通對身體健康的幫助是毋庸置疑的。
我鄰居李阿姨雖然已經50多歲了,但臉上一直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這性格就跟個孩子一樣,走哪兒銀鈴般的笑聲就跟到哪裡。李阿姨天天嘴裡把自己愛人誇個不停,說他勤快、幽默、有才華,倆人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她愛人每次看她的眼神都是欣賞,寵愛的眼神,嘴裡也總是誇李阿姨,說她做的對,做的好,很漂亮等等。李阿姨在這樣愛的語言包圍下,性格開朗,容顔不老,相貌看着比同齡的人年輕很多。
可見積極樂觀的溝通關系讓人的生活更健康。通過與他人交談,可以減少孤獨感和與之即來的疾病。對于我們的健康而言,良好的人際溝通不可或缺。
2.認同需求:溝通的重要性絕不止于維持生存而已,它也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方法。事實上是唯一方法。如果剝奪了我們與人溝通的權利,我們将無從得知自己是誰。
阿韋龍的野孩子,這個孩子從小生活在深山中,和動物相伴。從來沒有接觸過人類,完全不知道什麼是人類,也不會說人類的語言,隻會發出一些奇特的哭叫聲。因為從小和人類失去聯系,缺乏人類的認同感。
正如作家羅格沙圖克所寫:“這個孩子沒有任何身為人類的自覺,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是個和人類有連接的人。”
其實人類出生以後,對自己的認同感很微弱,需要和外界不斷接觸,在别人的诠釋中我們才能逐漸明白我們自己是誰。因此,溝通對塑造我們的自我認同是非常必要的。
3.社交需求 溝通除了可以幫助我們诠釋自我之外,也提供我們和他人之間重要的聯結。
專家們已經證實,溝通可以滿足我們的社交需求,這些社交需求包含娛樂、感情、友誼、解悶、休閑等。有效的溝通與快樂之間具有很緊密的聯系。研究表明,認為自己很快樂的人都擁有豐富的社交生活。
一位獨自航行55天,橫越大西洋的探險家傑克遜說: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自由自足的人,但是在第二個月的時候,我終于明白,沒有旁人陪伴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我開始有了強烈的、想要跟别人——一個真實的、鮮活的、有氣息的人說話的需求。
人的一生就是社交的一生,良好的社交能夠促進人們之間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從中吸取力量,增強信心,獲得快樂和滿足感。
4.自尊的需求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有用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被接納、被認可,大家需要相互尊重。在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富有尊嚴的獨立存在的個體,受到别人尊重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同時我們也要尊重他人。當我們交流溝通時,要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上去溝通,不能居高臨下,咄咄逼人,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甚至會産生相反的作用。
5.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滿足社交需求及塑造我們的自我認同之餘,溝通還是達成溝通學者所謂的工具性目标最好用的方法。工具性目标是指讓他人按照我們的方式去表現。
比如:去理發店,跟理發師說我要燙頭,跟老公說帶點水果回來,給維修工說我家水管壞了,需要更換等等,溝通就是能達成這些目标的工具。
在職業生涯中,溝通的工具性目标更重要。我們需要和同事溝通達成一件事的詳細步驟,目标及實施過程。好的溝通讓工具性目标能更好地實現,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的溝通能力對于醫生、護士和其他醫療工作者來說,同等重要。研究發現,糟糕的溝通是造成超過60%的醫療事故。包括死亡、嚴重的身體傷害以及心理創傷的根本原因。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麼,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知道怎麼說。
德魯克一句話就道出了溝通的精髓。作為擁有語言功能的人類,自然是有着區别于其他動物的需求。正是這種特有的需求,使得溝通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顯得十分重要。
我們已經思考了什麼是溝通,以及為什麼要溝通,那我們就要需要了解一下人際溝通中的一些原則是什麼?哪些是可以幫我們達成有效的溝通,那些是不行的。
三、溝通的原則
1.溝通是可以有目的或無目的的行為。
有些溝通行為是具有明顯的目的性,比如我們和去應聘新的崗位去參加面試,或者是要求老闆加薪,或者是要求媽媽給你做頓好吃的,這都是有目的的溝通,就很明确的傳遞,你想要達到的目的。
還有些溝通是無目的的溝通,比如說自言自語,私下裡發洩脾氣,罵人發牢騷等,這些無意識中的語言讓别人聽到,還是傳遞了一些信息。
2.不溝通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有目的的還是無目的的溝通,都會發出信息,無論你是說出口,還是保持沉默,是面對還是逃避,你都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過某種方式傳遞給了對方。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像不曾關閉的發報機。
對方接受到這些信息,不一定完全能夠理解,所以有時候我們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能夠當面溝通,将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對方又不誤解,這就是最好的溝通。
3.溝通是不可複制的
溝通是一段進行中的過程,因此不可能複制出完全相同的效果。假如面對同一個人,我們說了同樣的話,做了同樣的事,但是在不同的時空裡可能導緻的後果也是不一樣的。
4.溝通是不可逆轉的
有時候我們希望能夠及時回到過去,然後重新進行溝通,消除雙方之間的不愉快或者不當的言辭,有時候可能你的解釋可以消除對方的一些疑惑,但是有時候真的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想要收回來是不大可能了。給對方造成的傷害或者困擾,也不會因為你的道歉,或者把話收回,這個傷害就不存在了,所以有很多時候就是無法挽回的。
但是呢,溝通也不是越多越好,溝通中也有一些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為了避免陷入人際溝通的陷阱,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四、溝通的注意事項
1.溝通的越多不見得溝通得越好
有時候溝通不足解決不了問題,但是過度的溝通也會制造問題。有時候消極的溝通越多,帶來的消極結果也會隻會更多。
我和女兒之間常常存在這種無效溝通,她每次參加考試,我都要反複問她,準考證帶了沒,筆帶好了沒,每次都要問好多遍。女兒後來就非常不耐煩地說:“媽媽,你已經說了六遍 了。“這就是過度溝通,浪費時間還讓女兒情緒不好,後來我就努力克制自己不問,讓女兒開開心心去考試。
2.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事實證明,人和人的誤解是普遍存在的。有時候我們自我感覺溝通的很明白,很清楚,但是你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對方的行為。
朋友穿了件新衣服,不是你喜歡的款式,也覺得不适合她,但當朋友問你好不好看的時候,大部分人會說:“好看,挺特别的。”雖然溝通了,但不說明你就認同她的觀點。
這就是蕭伯納曾經說過的溝通問題:“就是自以為達成了溝通,這是幻覺。”
3.溝通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
有時候即使天時地利人和,一切也都算計的很完美,但是問題可能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某次考試,你自我感覺做得很好,但是老師給你打了低分,你去找他問為什麼給你低分,老師說了他的理由并堅持自己的立場。這個溝通就沒有解決問題,你隻能接受。
寫在最後
溝通在很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溝通能力是人人可以擁有的技巧。我們來回顧下文章的幾個重點,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溝通技巧,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和工作。
溝通的五大需求說明的溝通的重要性:除了滿足個人需求外,有效的溝通還能增進生理及心理健康,建立自我認同,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等等。溝通的過程是雙向交流的過程,溝通雙方自發的發送和接受信息,但有時在傳遞的過程中會被各種噪音幹擾,就需要我們反思如何才能有效溝通。
溝通的四個原則主導了溝通展開的過程:信息是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無目的的;人絕對不可能不溝通;溝通也是無可替代、無法複制。
溝通的三個注意事項:溝通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度有效;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