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讀通鑒‖魏武侯與趙敬侯的大戰(前383-前379)
日讀通鑒 周紀0009,原創作品,文責自負
前383年,魏軍在兔台打敗了趙軍。
前379年,趙國偷襲衛國,未能得手。
解讀
對于魏武侯和趙敬侯之間持續四年多的這場大戰,司馬光總共隻寫了兩句話,惜墨如金,實在有些避重就輕了。
真是令人唏噓。就在二十年前,魏文侯分别拒絕了趙國借兵攻打韓國、韓國借兵攻打趙國的請求,竭力避免三晉内部兵戎相見,既結交了盟友,也維護了國際和平,被傳為美談。誰知魏武侯接了班,馬上就把父親苦心經營的大好局面給破壞了,用他那強大的進取心、平平無奇的能力、鼠目寸光的格局,生生将魏國拖進了泥潭,弄得元氣大傷。
怎麼會這樣?事情還得從公元前386年說起。
這一年,趙國發生了内亂。趙敬侯即位之初,他的兄弟公子朝發動叛亂,企圖篡位,落敗後逃亡到了魏國。魏武侯一看,覺得機會來了。他可不像父親魏文侯那樣為了避免魏國腹背受敵,熱心于拉攏韓趙,組織三晉小團體,魏武侯有的是雄心壯志,他想做三晉的領袖,所以處心積慮要控制韓、趙,唯恐對方不亂。魏武侯于是舉着支持公子朝的旗号,和他一起出兵攻打趙國的邯鄲,結果吃了敗仗。趙敬侯自然對魏武侯恨得要命,這就為後續的戰争埋下了伏筆。
早些年,在三晉多次聯合作戰中,韓、魏曾取得鄭、宋的不少土地,趙國由于地處北方,離中原核心區較遠,所獲不多,但趙國也有發展國力、擴張領土的需要,所以就打衛國的主意。公元前383年,趙軍大舉向南挺進,攻打衛國的都城濮陽。趙軍采用了一種叫作“蟻傅”戰術,驅使大量士兵借助雲梯等工具,像螞蟻一樣密集地攀爬城牆,以數量上的優勢迅速突破城防。趙軍還在濮陽的北面修築了剛平城,作為進攻的基地。
衛國是個小國,與魏國相鄰,危急之際,自然是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一方面要維護自己的勢力範圍,另一方面也擔心趙國攻占衛國後實力大增,于是親率軍隊前去營救,重創趙師于兔台。次年,魏武侯又幫助衛國占領了剛平城,還攻破了趙國曾經的都城中牟的外郭。趙國無奈之下,本着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的原則,向楚國求救。
楚國此前被魏國侵占了不少土地,一心想要報複魏國對自己的壓制,與趙國一拍即合,雙方計劃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救趙伐魏,楚國的先鋒深入魏地,越過黃河,與魏國交戰于州西,随後楚國大軍攻出大梁西北的關塞梁門,駐屯于梁門以北的林中,切斷了魏國河内地區和河東國都安邑之間的聯系,造成魏國山河破碎的危急局勢。憑借楚國這股銳不可當的攻勢,趙國也大舉進攻魏國的河北地區,火攻棘蒲,取得勝利,又順勢南下,攻克了魏國的黃城。魏武侯因多線作戰,陷入被動,最終被迫與趙國和解。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魏武侯當初因為吳起功高蓋主,把他逼走,不料率領楚國大軍勢如破竹攻下魏地的,正是時任楚國令尹的吳起,可謂現世報。
魏、衛和趙、楚之間的這場大戰,持續時間超過四年,先是趙國被魏國擊潰,後來魏國更是被楚、趙聯軍重創,兩敗俱傷。《戰國策·齊策》中,蘇代對這段曆史總結道:“故剛平之殘也,中牟之堕也,黃城之墜也,棘蒲之燒也,此皆非趙、魏之欲也。”
魏武侯與趙敬侯的沖突,本質是戰國初期三晉内部權力争奪的縮影,魏武侯的強勢幹預與戰略失誤,不僅導緻三晉聯盟破裂,更使自身陷入長期戰争泥潭,為戰國中期的格局劇變埋下伏筆。魏國元氣大傷,其子魏惠王繼位後雖試圖重振國威,但終因國力衰退與外交孤立,在桂陵、馬陵之戰中慘敗于齊國,徹底失去中原霸主地位,而趙國則逐步崛起為北方強國。
- 上一篇 今日随拍
- 下一篇 那些阻礙你的人,不會知道你一直在成長。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