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改變人生的1/3
每個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覺。
如此,睡眠就是人生中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了,可我們總是容易忽略。
我們日複一日,到了夜晚就會入睡,這已經形成一個自然又熟悉的動作,我們知道人每天都要睡覺,但卻很少好好地認真思考睡眠這件事情。
第一次看到《斯坦福高效睡眠法》這本書名時,我便加入了書單。朋友有些不解,“2020年我的睡眠模式已經回歸規律了,為何還想看這類睡眠書籍?”
我想,并不是睡眠不好的人才需要看睡眠類書籍,這類書籍科普了一些睡眠知識,而睡眠是每個人一生中重要的事,多一些睡眠知識總是錯不了的。
大概總結如下:
(一)十一點前入睡
1.十點半後不要看手機了,11點前進入夢鄉,保證第一個90分鐘黃金睡眠時期不要被打擾。入睡後最初的九十分鐘深度睡眠很重要,決定整個睡眠的質量。要通宵時最好先睡一個半小時再起來工作,比幹完再睡強。
2.生長激素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激素,其在睡眠第一個周期的非REM睡眠階段,分泌得尤為顯著,可占其分泌量的70%至80%。如果在平時已經入睡的時間裡,依然堅持不睡覺的話,生長激素就不會進行分泌。
(二)用體溫和大腦打造最佳睡眠
①睡前縮小體内和體表的溫差
縮小體内溫度和體表溫度差利于睡眠。體内溫度白天高、夜間低。體表溫度(手腳等溫度)白天低、夜間高。清醒時,體内溫度要比體表溫度高2℃。睡眠時,人的體内溫度會下降,熱量通過體表散發,使體表溫度升高。因此,想入睡應該盡量使體内溫度下降(洗澡,足浴,脫襪子)。
②睡前放空大腦
1.單調法則。保持常态,同一時間,同一環境,拒絕過于激烈的體力活動和需要思考的腦力活動,遠離智能手機。通常情況下,無聊的東西都不太受歡迎,但卻是睡眠的好夥伴。
2.不要在睡眠禁區入睡。平常睡覺時間前的兩個小時内,反而是最難以入睡的睡眠禁區。如果要早起一小時,早睡一小時還不如少睡一小時,不要輕易去打破既定規律。
(三)白天保持清醒
1.固定起床時間。設兩個鬧鐘,幫助在REM(快速眼動的淺睡眠)期間醒來。比如,要7點起,第一個鬧鐘設六點四十,音量較小,第二個鬧鐘設7點,音量正常。如果六點四十是REM期,音量小也能醒來。如果醒不來,再過20分鐘也差不多到REM期了。
2.起床後,光腳着地,冷水洗手,刺激交感神經的做法,有利于大腦清醒。
3.用腦的、重要的工作都盡可能在上午完成。午飯後及下午适合相對簡單的工作。
4.午睡20分鐘即可,超過半小時容易得老年癡呆,當然這個概率還是比不睡午覺得老年癡呆的概率低。午睡時間不可過長,是因為避免進入非REM(深度睡眠狀态),一個人從深度睡眠狀态中醒來是一件痛苦的事,大腦也必然不清醒。
5.連續睡滿6個小時與碎片化的睡眠累計達6個小時,睡眠質量完全不同,因為碎片化睡眠沒有完整的睡眠周期。
書中有這麼一段:失眠症認知行為療法中,“睡不着就起床”是最常被提及到的一點。這是為了給大腦灌輸一種正确的概念:床是睡覺的地方,而不是刷手機的場所。
之前的一篇關于睡覺的文中提過,戒掉無謂的熬夜,從這件事情開始:隻要躺在床上了,就必須閉上眼睛,手機擱置在一邊。突然明白過來,說得書面化一些,這也是行為認知療法,個人親身經曆這一做法确實有效,手機是我們良好睡眠路上的一大阻礙,放下手機,放空大腦,好好入睡。
好吧,也是絮絮叨叨地寫了這麼多,最大的感悟還是形成固定的生物鐘,規律地睡覺,大腦的清醒開關才會更好的開啟,這樣一天的精神狀态都極佳。
改變人生的三分之一,也會影響剩下的三分之二,願大家都有一個好的睡眠。
- 上一篇 讀莫言《檀香刑》~1
- 下一篇 讀書 ||《小狗錢錢》|| 養一隻會下金蛋的鵝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