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沒有信仰?答案早已在曆史長河之中

一個沒有曆史的民族是沒有認同感的!

一個沒有曆史的民族是鮮有凝聚力的!!

一個沒有曆史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講到曆史,《史記》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提到《史記》,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就是魯迅先生那一句

“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但是《史記》受到非議的多的也是這一點,許多人批判,史書不應該帶有極大的文學色彩,字裡行間,甚至能看出很多太史公個人感情色彩;

不過史書到底該不該有文學色彩呢?

争論的最大問題也就在這裡了,小汪認為史記至今流傳幾千年,觀者無數,其中不乏飽學之士,曆代皆有從中受益者,這已經足以證明《史記》的成功,對于中華文明的貢獻是極大的。

為什麼說史記是一本偉大的史書和文學作品?

因為太史公不是在單純的記錄曆史人物,而是在其中刻畫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幾頁紙,人物的性格形象,功績明明白白的寫得清清楚楚!

啥叫紀傳體史書?顧名思義給一個個人物立傳的!

試問一下,如果太史公隻是一句一句的流水線般的,記錄一個一個人物的功勞,和事迹,想必沒有幾個人會去認真的讀!如果有人看過後世肆意篡改的史書想來就更會理解這一點

現在許多的營銷号動辄攻擊太史公對衛将軍骠騎列傳的記錄有問題,但是,他們不能否認的一點是,《衛将軍骠騎列傳》中對兩人的功勞記錄是非常詳細的。正因如此,今人才能領略當年衛霍的風采,那是何等的光芒萬丈

不否認這裡夾雜着私心,但是私心何曾更改史書的本質,是非曲直太史公對這兩尊名将至少是不做評價的,有人說把兩人寫到了佞幸列傳裡,但是司馬遷也給了解釋:

“然頗用材能自進。”

就好比你寫議論文,有一種手法叫欲揚先抑,好的總得有壞的襯托是不是?

甚至如果你真的仔細觀看過這一篇之後,你就會發現太史公不但沒黑衛青霍去病,還在傳中為衛青說話了,罵了那些阿谀奉承的朝官。

而且就算是用來“春秋筆法”也是罵的漢武帝制定的法律過于嚴苛(太史公便是其中的受害者)

《衛将軍骠騎列傳》最後列舉了那些抗匈奴有功的将領及其後代的歸宿...基本就沒有善終的。衛青後代都被貶為民,霍去病絕後,不去說漢武帝還把髒水潑太史公頭上!不知道怎麼想的

小汪幼時亦曾讀史記,年紀小,往往不得甚解,隻是懵懵懂懂的看故事,但從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齊一直看到,“生不五鼎食,死必五鼎烹”的主父偃,描述之生動形象,人物鮮活,好似他們就在眼前。自幼時起便勾起了小汪對曆史的興趣,這不得不說是太史公之功。

真就推薦去看一遍史記,絕對不會無趣。

許多小說的套路裡邊都看得到~範睢那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伍子胥典型的被滅門複仇流,蘇秦這是典型的窮小子逆襲打臉流,張儀這就是權謀流,呂不韋那叫策略經營流,項羽那叫戰神歸來……文學價值便在這一個個人物豐滿的形象中體現了出來!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

那是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張骞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還有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霸王的悲情,如果文章不曾帶有感情,後世之人如何去領略這些昔日華夏人傑天驕的時代風采,絕代風華?

相信百多年前魯迅先生想來也曾在觀看之後,深受觸動,心念百轉輪回之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便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的由來。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于一家之言!

這不正是史記的魅力所在!!!

但這個時候有些人就會去想了,文學色彩雖然使史書裡的人物、事件更加飽滿,形象更加豐富,但是文學色彩畢竟是個人來描述了,是不是有失于史書的公允?

這樣思考的人,看到衛将軍骠騎列傳缺乏文學色彩,就會覺得太史公非議兩人。李将軍列傳文學色彩濃厚,所以司馬遷就藏了私心……

先臆想了一個結果,然後再去尋找各種理由去證明自己是對的,是否您的出發點已經錯了呢

就好比某些曆史虛無主義者的觀點看來,隻要史書中記載的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便是史學家所惡意撰改

這些人往往一提起隋炀帝,口中必稱千古一帝,乃是被史家,被李世民惡意抹黑了。

一提起劉禅,就是劉禅天資聰慧,簡直就是聖君,顯得好像投降不是他自己主動投的一樣。

一講起趙括,簡直是罕見的戰神,把白起50萬大軍殺了一半,各種人雲亦雲,莫名其妙。

更有甚者是,想都沒想,書都沒看,隻信營銷号,被洗腦而不自知……并且為表現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往往還要來扯上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

試問,沒有書你可以信什麼?穿越千年去觀看曆史?

這裡用楊绛先生的一句話

“想得太多,讀的太少。”

評價曆史總歸是要以一個曆史的眼光看待曆史的。對于曆史人物自然也要放在其所處的曆史環境中去看待

昔年太史公為編輯史記,奔行萬裡,隻為探尋真相,在力所能及之下最大限度的還原曆史,身受牢獄之災,身受宮刑,不改其志。反而提筆寫下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太史公本也隻是一個凡人呀,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但是那一刻的他,早已不再是為自己而活,是華夏人傑天驕的精神激勵着他,

“當為往聖繼絕學,當為萬世開太平”

太史公縱有才,不過一凡人,無法跳出自身曆史之局限。這難道不是常理嘛,

《史記》對曆史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太多太大,縱然其中仍不乏史實謬誤之處,不乏個人情感的強烈傾向,但仍掩蓋不了它巨大的開創性。

首先它創造了紀傳體通史體例。

将人物從編年體的繁雜中摘出來,将人的一生清晰描述。不僅突出了人在曆史事件中的主導作用,也更能讓後人有所感悟。這一體例後來成為曆代修史的傳統,開創了“二十四史”的開篇。

其次強化甚至開始固化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

雖然我對其叙述吳越、百越、西南夷、匈奴等皆為上古帝王後裔的說法不認同,但他将從春秋戰國時出現的“諸夏”、“華夏”的文化認同,用血脈的方式進行論證,從現在層面固化了炎黃子孫的認同,對後世的民族融合在理論層面打下了基礎。

最後是修史的傳統。

延續了孔子修《春秋》,更是對過去3000年曆史的總結,形成了完整的華夏文明的曆史脈絡,後世曆代便是從司馬遷的最後結束點接續下去,最終一代代成就了我國最完備的曆史體系。

從曆史中我們能照見過去,能穿梭古今,能經世緻用,能明得失,曆史代替了宗教,有許多外國人不理解,覺得中國為什麼不信上帝?為什麼中國人沒有信仰?

他們不明白,他們怎麼會明白!

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曆史上的無數人傑,激勵着我們,奮發而前,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的意難平,是曆史啊!!!

曆史早以成為我們華夏民族的信仰之源。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

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可以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迹,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這是一件幸事!!!

中國人在書中所記叙的英雄往往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公道”二字。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