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鏡子

...

當年二十二歲的張棗寫出《鏡中》這首詩作時,詩人柏桦說此詩将讓張棗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果不其然,大家記住了落滿南山的梅花,許多人甚至直接将他稱為“張鏡中”。

《鏡中》張棗

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遊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着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侯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我想能把“悔”和“梅”這兩個字關聯起來運用到極緻的也隻有詩人張棗:

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梅”和“悔”二字在《說文解字》中都是“mei聲”,古代作品中常常以發音相近的物象來借代人和事。

“梅”和“悔”這兩字由于形音的相近,發聲的互諧既使“悔”字具有了“梅”的輕盈;又令“梅”字帶有了“悔”的情感。

“落”字可以說是舉重若輕。它使本體獲得了語體的一份輕盈,卻也沒有失去本體應該具有的凝重。

比如看她遊泳到河的另一岸

為什麼在這裡不是彼岸,也不是對岸,而是另一岸呢?“對岸”和“彼岸”是一對同義詞,《現代漢語詞典》裡面關于“對岸”的注解是:一定水域互相對着的兩岸互稱對岸。而“另一岸”在這裡可是别有洞天。

張棗曾經說過,中國文人有一個缺點,就是愛把寫作與個人幸福連結在一起,因此要麼去投機取巧,要麼碰得頭破血流,這是十分原始的心理,誰相信人間有什麼幸福可言,誰就是原始人。痛苦和不幸是我們的常調,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情, 什麼時候把痛苦當成家常便飯,當成睡眠、起居一類東西,那麼一個人就算有福了。

貌似很悲觀,實則痛的領悟。

詩中梅花在雪中飄落,為的是表現一種落寞的情緒襲來,可是這種感情太深太沉了。如果沒有下雪來襯托,在這裡就難以免俗了。梅和雪自古以來都是不可分割的詩歌意象。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着皇帝

面頰溫暖、羞慚、低下頭、回答着皇帝 ,這四組動作,畫面溫柔,也具有十足的動感,而“皇帝”使這些動作具有了指向性。不再是單純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之徐志摩式詠歎。

“鏡子”一下增強了詩的層次感和複雜性。在空間的維度上,鏡子的一端是虛拟的空間,鏡子的另一邊是虛幻的空間,她在鏡子中是看她自己的主體,她在現實中又是看她自己的主體。而在她和鏡子之外又有一層“皇帝”這個稱呼帶來的年代感和隔離感。

望着窗外,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最後一句的循環使得這首詩成了一個環佩,正如古詩詞裡運用的頂真手法,也叫聯珠體,這樣使得流逝的時間仿佛得到重生。我們先輩在長期的耕作中,因為四季交替而形成了輪回的時間觀念。而詩人對時間的流逝又非常敏感,所以環形結構的運用使時間環繞立體起來。詩開篇之意象産生的感情跟我們讀詩後的感情互相交疊産生共情,如此這般才令人感動不已。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