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向,面對學校人際關系有壓力,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

文|彌小木

孩子上小學,有點内向,這學期插班轉學到一所新學校,和我說應對新的人際關系有壓力,該怎麼幫助她?

剛好,這幾天和我家老大,聊了挺多關于學校人際關系的話題。

當孩子在學校感受到人際關系的壓力,作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分享一點心得。具體來說,可以分為2個方向。

疏解壓力

當孩子感受到壓力,回到家第一件事是:疏解壓力。

疏解壓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塗色,可以做一些手工,也可以是運動、閱讀等等方式。隻要是孩子願意去做、喜歡去做,能釋放壓力、安全健康的方式都可以。

如果喜歡塗色,可以關注下這套:《小學生塗色減壓書》

《小學生塗色減壓書》4冊,任選一冊,在喜歡的圖畫中塗色,釋放、疏解心中的壓力。

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關注正念表達,比如這本《DK用正念創建和珍藏記憶》


...

《DK用正念創建和珍藏記憶》,看起來薄薄的一本,但書中的内容,能給人帶來平靜,可以試着挑選書中喜歡的一兩樣做做看。

面對壓力

疏解壓力之後,進入面對壓力的環節。面對壓力,具體可以拆分成4步:

• 理解

• 梳理

• 演練

• 複盤

理解

理解什麼?

理解孩子轉校時帶來的人際關系壓力屬于正常情況。臨床心理學博士布麗奇特•弗琳•沃克分析孩子社交焦慮來自于三個原因:

• 屬于成長的正常現象

• 家族基因影響

• 過度擔心他人的評價

在這3個原因中,“過度擔心他人的評價”是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如何面對,可以看後面的幾個步驟。

理解的另一層含義是什麼呢?是陪伴。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姬·肯尼迪把陪伴孩子的行為,叫做“跳進洞裡陪孩子”。仔細一想,“跳進洞裡陪孩子”算是形象描述了“陪伴”的内涵。

在“洞裡”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和講道理。(不得不說,作為老母親面對孩子的求助,很容易會把講道理穿插進談話内容,這一點需要時刻關注)。

面對壓力的第一步,是理解孩子的這種情緒,并且陪伴在他們身旁。

梳理

有了理解之後,要進行具體的梳理。和孩子梳理人際關系的壓力到底來自哪裡?做這一步的時候,記得拿出紙筆來記錄。

記錄什麼?記錄在學校裡,孩子的人際關系壓力到底是來自于哪個人?還是來自于哪個具體的場景?

将能讓孩子感受到壓力的人、事、場景一一記錄下來。除了記錄這些,還要回想當感到壓力的時候,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會有最強烈的感受?

記錄是梳理的一部分,當做了梳理,思路會變得清晰。

演練

梳理之後,知道具體的壓力來自哪裡,可以在家開始演練。

演練的效用,貝姬·肯尼迪認為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在大人眼裡孩子壓得透不過氣來的焦慮情況,其實沒那麼吓人。

另一個好處,是能讓孩子有機會提前适應感到焦慮的情境。

那麼,演練什麼呢?演練在學校面對感到有壓力的人、事、場景時,具體該怎麼放松,怎麼表達。

能讓人感到放松,最簡單的就是深呼吸。把關注點放在身體上具體感受壓力的部位,随着呼吸放松。

關于呼吸的作用,我們一直都忽視了。在緊張的時候,單單利用呼吸這個小技巧,就可以讓孩子的緊張情緒放松下來。

呼吸這個好工具,得在平時就刻意去練習。這樣在遇到有壓力的情況下,才會非常自然地想起用這個小技巧。如果平常沒有養成習慣,在遇到有壓力的情境下,幾乎是不太可能會想起通過呼吸來調節緊張、焦慮的情緒。

面對壓力時,一個人的表達能力會受到挑戰。學會說話,還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學會的,但最起碼可以先從說積極、肯定别人的話開始。

一開始還沒習慣說積極、肯定他人的話,不妨從家裡開始試着練習。

先演練,再實戰。

複盤

有實戰,就可以複盤。

回家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在學校裡,每一次應對壓力的場景。回顧當時是否采取了放松的方法?當時的表達是否有改善?壓力有沒有減少?如果有,那下次可以依然使用這樣的方法。如果沒有,就繼續找适合的方式去嘗試。

每一次複盤,都是為了更好地面對壓力。


...

寫在結尾的話

有人說,一個人童年的沖突處理,決定着未來的交友能力。引導孩子疏解壓力,用正确的方式面對壓力,剩下的,就讓孩子去闖蕩自己的社交江湖吧!

Hi~我是彌小木

家有兩娃,一兒一女(小學生+初中生)

佛系養娃的滬漂老母親~

孩子們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挑戰課題。

老母親一邊學習怎樣當媽,一邊保持自我的成長。

分享女孩&男孩養育幹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