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諱”何其多

國學從一種宏觀的角度建立起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諸多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

“名諱”作為中國禮儀文化中一種特殊禮俗,具有嚴格的要求。人們必須無條件做到對于王者的名字避諱,對于天下的賢能者避諱,對于自家長輩的避諱。時刻嚴格警醒自己,不得直接說出或寫出帝王或尊長的名字。

“名諱”最初起源于西周時期,當時的避諱作為社會的整體意志,要求不得直呼君主或尊長的名諱,但避諱一直都還沒有形成整套制度,隻是簡單要求不出現完全相同的名字即可無須避諱。到了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的大秦帝國之後,天下歸一,政局鞏固,皇權至上,皇帝的名字被要求不得直接稱呼,連通了赢政名諱的“正月”也有了“端月”之說。

在那個以封建大家庭為基礎的宗族禮法社會,尊長的名字也與君主一樣不得輕易書寫,必須避開帝王或尊長之名。秦漢之後,皇權和宗法制度日益加強,避諱的要求甚至被明文寫進國家法律。到了唐朝,法律就明文規定,凡是直呼皇帝名字的人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所以,稍在言語上有不注意的觸犯,輕則遭受驅逐,重則承受刑罰,甚至可能一言就導緻誅家滅族的大難。古代的臣民的言論就被如此禁锢。後來,不但對皇帝的名字要避諱,連地方長官、朝廷諸臣的大名也得避諱,不能直呼其名,連同音字也不得提及。“名諱”逐漸就成為我國古代的重要禮俗之一。

由此而産生的名諱的悲劇也不在少數,比較典型的就是唐代大詩人李賀。他才高八鬥,少年便才華橫溢。隻因父名“晉肅”,而“進士”的“進”字與其父的“晉”同音,犯着家諱,便終身失去參加進士考試的機會,最終嘔心瀝血,英年早逝,留下一段段華美的詩文讓後世感歎其凄涼。

有趣的是,由這種名稱禁諱,我們現在能看到很多名諱字詞,而這種名諱字詞也讓中國文字帶上了更為豐富的曆史文化背景。名諱字就是指中國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而改寫的字。因曆代流傳,而沿用久遠。

其中,部分名諱字是産生于古人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如清聖祖康熙帝叫玄烨,清代人便以“元”字代“玄”,以“煜”字代“烨”。還有用同義字或近義字作代替面産生名諱字,如秦始皇赢政時以“端”代“正”,漢高祖劉邦時以“國”代“邦”。巧妙地将名諱字改讀也是古人的妙招,

如孔子名丘,奉其為聖的知識人就将“丘”讀作“某”的讀音。當然,用形似字代替名諱也是古人采取的方式,而将名諱字書寫成缺筆畫的字也有異曲同工之意。而與故意改寫或故意錯寫相似的做法就是增加偏旁,構成新字或是将漢字的部件組成拆開成字。甚至還有為名諱而自己将雙名删字為單名的簡便做法。

當然,也有不按任何根據産生的特殊名諱字詞,明太祖朱元立國号為“明”,讓“明州”避國諱而改成了“甯波”,這個名諱産生的稱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