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了解京都文化
書名:京都一年
作者:林文月
當年去日本的時候在京都與東京兩地很是糾結了一翻。最後還是決定去了東京,隻因為京都是文化之地,全是寺廟,佛堂,庭院等,對于當時年青浮躁,又不懂日文的我來說,還是東京比較友好。但是其實,我們在東京自遊行了六天,也隻是浮于表面而已。看了林文月老師的【京都一年】更是如此感慨。如果自己也懂日文多好呀!
林文月老師在自己35歲左右剛好有機會赴京都深造,于是放下老公與孩子獨自前往,住在六席鬥室裡,也會有難抑制的鄉愁。直到開始寫京都文化與生活,她才從這種異國他鄉的寂寞中走了出來。也才有了今天這本【京都一年】的書。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京都也和中國一樣,想吃地道的京都菜肴,一定要去小街小巷裡找。(日本菜已經算是清淡的,而京都菜更是淡中之淡。就算如此京都菜品卻在細膩精緻上下足了功夫。往往食具很大,菜品卻小巧精細,如同一個藝術品。)
林老師說:京都的廚子布置菜肴往往遵循一定的規則,那嚴格的态度就如同花道老師教授插花一樣一絲不苟。“平野家”就是一家專售芋頭炖風幹魚的,據說已有三百年曆史。個人覺得芋頭與風幹魚的味道并不怎麼出色,而他們的清湯則至今懷念。打開紅漆的蓋子,一碗清可見底的湯,中央均衡地放置着一個小方塊蛋餅、一片香茹、一段竹筍和一支松針,上面覆蓋着薄薄的一層豆腐衣。據說這碗湯的五色内容,其布置法三百年來未曾改變過。
而京都素淡的“食經”發揮到極緻者則是京都有名的禅料理——湯豆腐(這種湯豆腐隻是将嫩白的豆腐在沸水中略微氽過,切成半寸見方,仍浸于清水中,以保持幼嫩。食時蘸以七味及白醬油。其色澤純白,味亦淡薄,完全符合禅宗意境。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日本有名的歌舞伎的表演者們竟然都是男的。不管是男角女角都是男的演。歌舞伎在阿國創造時,原系由女子演出,後以亂風紀,德川幕府禁止婦女表演,因此一律改為男役者,後世相因,遂成定例。而他們對于男扮女角的嗓門兒要求似乎不如歌劇及京戲的嚴格,作者在看歌舞伎時,就發現他們的聲音實在不圓潤。完全沒有辦法與我們的中青衣,花旦所唱的嬌柔動聽。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日本的茶道,并不僅僅隻是幾個人圍坐着品茶聊天,還要品鑒茶具。所以日本的茶道學習十年,二十年,甚至持之以恒一輩子的人都有,因為她們學習的不僅是做客及沏茶的禮節,還包含着茶席之間對藝術鑒賞的問題等等
才知道原來藝伎是舞伎的延續。舞伎從十四五歲到二十歲左右。超過二十歲,身體發育成熟,便失去了雅美,舞伎就得主動或者被動的退體,而升做藝伎。一旦退出舞伎圈,便專以宴席待客來終身職業。待年化老去之後,或以一生積蓄開店,或收門徒傳授歌舞技藝,而絕大多數隻有将女兒或養女視作搖錢樹。
才知道京都一年四季都有相對應的節目來慶祝四季的來臨,比如秋天的“時代祭”;冬天的“顔見世”春天的櫻花“都舞”;夏天的“祇園祭”等等。
這真得是一本較好的了解京都文化的書。我想好了,下次去京都我就把這本書帶上,去走走作者說過的那種書店,去吃吃作者說過的禅食,去去逛逛作者說的小街小巷。如果能趕上某季的慶典那更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 上一篇 人到中年方察覺到靈魂
- 下一篇 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