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厭的勇氣》

遇見《被讨厭的勇氣》源于參加了一個共讀活動,籌劃者選擇了這本書,我因為書名而參加了活動,因為是付費參與,且有押金,就是沖着要把押金要回來,所以參與得很積極,由此給自己帶來的沖擊遠不是押金可以比拟的。

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颠覆了我之前的認識,他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曆的意義,他否定心理創傷,認為那都是為自己找借口,其實我們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着。此刻,我仍舊是搖擺的狀态,因為我之前一直相信佛洛依德的因果論,有因必有果。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如何去對過往賦予意義,而不是糾結于過去。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是我自己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害怕向前邁進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厭,毫不在意别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别人讨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曾幾何時,我一直都是一個“老好人”的狀态和這個世界相處,我讨好别人,以此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贊美,而這正是我想要的,我付出,是因為我想要别人的肯定和贊美。我渴望别人的喜愛。要改變這個念頭和處事方式,最開始是前幾年的工作中發生的事情,一直被領導打壓,反而讓我産生了一種逆思維,開始不再“以和為貴”,生活沒有想象中糟糕,卻越來越舒暢,因為我不再憋屈自己。而遇到《被讨厭的勇氣》之後,我就更加放開了,我不再在意别人的評價,無所謂别人的喜歡,如此甚是自在。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之所以想要滿足别人的期待,就是因為沒有分清楚人生課題,要清楚認識到事情最後的責任人是誰,放下别人的人生課題,生活自然就會變得簡單下來。

書裡,還講到關于自卑感,适當的自卑感不是壞事,但是自卑情結卻是一種借口。自卑情結不同于自卑感,自卑情結是一種借口,是一種複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态,因為不想前進,所以捏造出來跟過往經曆有關系看似存在的心理暗示。我一直受困于童年被批評,不被認可的情緒中,以此為借口認為自己是留守兒童,缺少愛,所以我自卑,悲觀,依賴人,階段性會抑郁。按照阿德勒的心理學分析,我這所有的情緒都是為想繼續享受目前的安逸而找的借口,不想往前再走一步。 我真的是一直在跟自己說,再等等,等時機再成熟一些,我就可以去某些事情,然後其實哪一刻似乎一直都不像期待中的那樣會到來,反而是有時候想到就去做,卻有意外的驚喜。阿德勒認為人生就是每個當下的一刹那,認真而不深刻,為遙遠的将來設定一個目标,并認為現在是準備階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此時此刻”即是真實的存在。

此外,還有一點對我影響也很大,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起“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點對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着去分清楚孩子和我各自的人生課題, 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待,以橫向關系和孩子相處,不批評不表揚,這個點對當下的我非常重要,我可以釋懷孩子當下的不足,可以放好心态陪伴她一起成長。

最後一點是不要用“行為”标準而是用“存在”标準去看待他人,不用他人“做了什麼”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這個點直接應用也是在我和孩子的關系上,我之前總是那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較,用其實并不存在的滿分孩子比對比,然後從“滿分100”中去扣分自己的孩子,而事實上更合适的是,從感謝她的存在,應該是從“0”分中去加分。一念之間,可以調整好心态,這不是雞湯,是工具。

《被讨厭的勇氣》猶如一面鏡子,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世界,從此我的生活又被增添了新的色彩,将會變得更加簡單清澈。我也更加不再害怕被恥笑,被打壓,凡是打不死我的都将讓我強大。

有緣遇見你,希望你也如此。

感恩。

真是奇葩了

20200528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