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 第三十一篇 熱論
【原文】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在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1,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之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卧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髒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幹;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髒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髒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幹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髒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2;其滿三日者,可洩而已3。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幹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谵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髒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注釋】
1、巨陽:太陽經脈為六經之長,統攝陽分,故諸陽皆隸屬于太陽,太陽經脈連接風府,與督脈、陽維脈相會,循行于脊背之表,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一身之表。所以,外感虛邪賊風,太陽經脈首當其沖,若形體密固,則不受邪氣所擾。這也就是加強鍛煉,強身健體的緣故。
2、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未滿三日,則風寒傷于表,三陽受之,則以陽克陰,發汗解表,汗出而已。
3、其滿三日者,可洩而已。三日之後,風寒侵于三陰、五髒六腑,則傷于内也,需内服毒藥,扶陽助陰固本,以洩其邪氣,和一而已。
止一箴言
1、人,外感風寒,着于體表,太陽經脈受之,太陽經脈主表,陽也。外感風寒,陰也。陰陽相争,則其躁動,躁動則熱生。陽勝于陰,則汗出而已。陽不勝陰,則風寒之氣深重,二陽受之,再重則三陽受之,如此三陽皆受風寒之侵而不得勝,則風寒之氣侵三陰之經脈矣,三陰之經脈通于五髒,則五髒傷也。五髒之精氣勝則生,逆之則亡。故曰傷于風寒者,亡則五六日,愈則十數日。亡,三陽三陰,五髒六腑俱受其病,營衛之氣不行,五髒六腑閉塞,陰實陽虛而亡。故上醫之治,前三日以發汗解表,汗出而已,後三日則以毒藥攻其内,扶陽助陰固其本,内外皆以洩其寒邪,和一而已。
2、五髒六腑為内,為陰,四肢百骸為表,為陽。五髒六腑病,則以四肢百骸之陽助之,此為以陽助陰;四肢百骸病,則以五髒六腑之精養之,此謂以陰養陽。陰陽相濟,内外皆宜,形神合一,則虛邪賊風不傷;恬淡虛無,尊道貴德,順應自然,則七情六欲不擾,此古人度百歲仍身輕體健之妙要也。
參考書目
1、李志敏 主編:《黃帝内經》,京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譯著,遼甯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讀:《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學》,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 上一篇 鏡頭裡的故事
- 下一篇 笑對人生,變成自己的光芒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