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八十四
曹爽欲信其言,桓範等人從晚上一直勸到第二天黎明。曹爽說:“司馬懿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多麼天真幼稚,一點政治頭腦沒有,而曹爽兄弟沒有一個有血氣的人,一刀一槍沒動就投降了,都是草包。桓範哭說:“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意思是說曹真這麼英雄一般的人物,怎麼生下你們這樣像牛一樣蠢笨的兒子,他怎麼會想到現在因為你們,家族就要被滅族了!于是,曹爽請免職,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曾與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黃門張當在司馬懿的嚴刑拷問之下,隻得供稱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圖謀反。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谧、鄧飏、畢軌、李勝、桓範等,并滅三族;但對曹爽門下的二流人物,司馬懿特别寬大處理,如魯芝,辛敞,王沈等人,後來還有人成為晉朝新貴。
可見曹爽蠢得多麼頑固,不懂内部鬥争的殘酷性,不知道回去能否被清算,輕易相信政敵的“誓言”,不假思索,一點戒心都沒有,不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不難看出雖然曹爽身居高位,他的“德、才”并不比一般老百姓高多少,甚至都不如。他沒有經過政治鬥争,不知道這其中的厲害關系,豬狗不如的蠢貨。一般老百姓也做不出這種蠢事來,還一點骨氣都沒有,沒怎麼地就投降了,沒有鬥志,沒有智慧。都說三國裡的呂布有勇無謀,可見曹爽連 “勇”都沒有。還沒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桓範等那麼苦口婆心的勸說,擺明了回去與不回去的利害關系,就是聽不進去,執迷不悟,就想你那伊甸園了,即使回去不殺你,你還有什麼好下場嗎?也不想想。
也許變故來的太快了吧,在溫柔鄉裡還沒有反應過來,沒有一點思想準備,就糊裡糊塗的被人給滅了。也許古人都天生愚笨吧?那麼他那麼多壞心眼是哪來的呢?
看似曹爽的政治堡壘堅不可摧,其實它是外強中幹,他把曹芳帝控制住了,并沒有控制住郭太後,郭太後還是有權利的。曹爽失敗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将郭太後排斥在曹氏集團控制權利範圍之外,曹氏集團低估了郭太後的能力,郭太後是皇後,是曹芳帝的養母,雖然被軟禁,在皇族中是有權利的,在軍民心中是有威望的,她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下旨罷免皇帝,它本身并沒有什麼能力,就怕被人利用,太後下旨中國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當司馬懿通過郭太後下旨時,沒有人敢反對,任其而行,朝中大臣有的默默慶幸,有的沉默不語,有的暗中觀望,有的保持中立,有的挺身而出支持,并付諸行動。可以說,高平陵之變中,高柔、王觀、蔣濟為代表的老臣不但支持或者同情司馬懿,還紛紛參與了政變中的重要工作。這些老臣都是曹操時代出仕的、資曆和司馬懿相近的大佬,門生故吏遍及朝廷。雖然說他們沒有預料到後來,司馬懿政變成功以後會反目,背信棄義殺掉曹氏一夥,對反對派進行了大清洗,數以千計乃至萬計的人頭落地。政治鬥争從來都是血腥無比,曹爽一夥不知道。
當時部分大臣們的選擇,意味着文武百官中的大多數是支持司馬懿或者保持中立的,支持曹爽的人反而成為少數派。這就給司馬懿政變創造了機會。
第二,在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時,大将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将軍曹訓均從行。京城中未留有曹氏家族主要官員,而當郭太後下旨時,京中留守的曹氏官員都六神無主,摸不着頭腦,不知道怎麼回事,不知道該怎麼辦,信息不通,互相聯絡不上。
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住了京都,人員信息内外不通。司馬師在司馬懿授意下養的三千死士,平時都散在民間,到司馬懿準備發起政變時一下子突然冒了出來。當時,作為司馬懿擔任太傅、退居二線的交換,司馬懿最成器的兒子司馬師擔任了中護軍。最初,按“魏初因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中護軍是禁軍中負責選拔下級武将的重要位置,在中領軍之下。但在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時,這個職位的權限已經得到極大擴充,成為與中領軍分庭抗禮的重要職位。司馬師在任上“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這當然不乏後來司馬家族奪權成功後,史書對他的溢美,但當時與何晏、夏侯玄齊名的司馬師,在中護軍的位置上經營頗久,拉攏、提拔了一大批中下層軍官,确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因此,“三千死士”的骨幹領導層更可能是司馬師利用中護軍的職權發展的親信、死黨,他們麾下有一小部分精兵。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一方的大部分基層人員,多半是作為豪族的司馬氏私兵,這在當時的豪族之間可謂司空見慣。當然,這些私兵肯定是以各種平民身份為掩護混進洛陽,因此不可能帶武器。當司馬懿正式發起政變時,他的人基本都沒有武器,必須先拿下武庫,而到達武庫必須經過曹爽的大将軍府。曹爽家族此時幾乎傾巢而出到高平陵去了,但大将軍府内依然有一定的私兵留守,曹爽的家将此時早已帶領數十名弩手嚴陣以待,司馬懿手無寸鐵的政變大隊經過曹爽門前時,曹爽部将嚴世登樓,引弩欲射司馬懿,孫謙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說:“事情的真相還不可知。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制止,孫謙皆按住嚴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政變大隊得以順利通過,占領了武庫。司馬懿父子的私兵死士這才武裝起來,真正有了控制洛陽城的能力,并在下來的一系列行動中控制住洛陽城。
第三,在司馬懿政變時,沒有聽取桓範的建議,選擇了投降,此乃失策之舉。
内部政治鬥争是殘酷的,他可以容忍漢獻帝、曹奂、劉禅、孫皓這樣的亡國之君都能以貴族身份得到善終,放棄權力、主動服輸後以貴族和富家翁的身份終老。但是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政治死對頭留在世上和自己競争,一旦有機會他就要滅掉這股勢力。曹爽極其兄弟不明白這個道理。
有人說這是事情發生以後,你才說曹爽愚不可及,你是馬後客。也許吧,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嗎。但是正理,按一般老百姓的想法,這些低級錯誤在曹爽集團内都不該發生,都是國家精英啊。國家也好,集團也好,家庭也好,個人也好,某一個不起眼的人,說一句話,出一個小點子,也許就能挽救一次大的事故、災難、或者拯救一次失敗等,所以集團裡要有德才兼備的人;如果集團裡用一些有才無德的小人,或者少德少才的庸人,或者無才無德的愚人,那麼他說一句話,或者出一個什麼點子,或者不接受正确的建議,都有可能毀掉整個集團或者導緻什麼重大的失敗,可見整個集團素質的重要性。
因為曹爽不是高人,他是庸人他用不了高人的思想,他理解不了高人的精神内涵。他隻能用那些浮華不符實際,作表面文章的小人、庸人。深層次的他理解不了。因為他也是庸才,智力的缺陷啊!
其實在當時的亂世之中很難判斷一個人是否忠還是奸!但是在用人方面的 “德、才”還是要重視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司馬懿前期是忠于曹魏政權的,後期他是權臣,但在當時曹魏政權的人看來他依然是忠臣,威望很高。司馬懿死後,文欽讨伐司馬師,檄文中都不敢按照寫檄文的慣例對其父進行辱罵,反而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曆事忠貞”等贊譽。 司馬懿由忠到奸,是從後來的政治因素(政治格局、政權走向)造成的。從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晉惠帝在位期間的永嘉“八王之亂”以後開始的。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胡人遂乘時入侵,占領北方,為百姓帶來諸多浩劫。也可以說司馬懿後半生給百姓造成的浩劫,蓋過了他的成就。
亂世之中,有能者居之!何來奸臣之說!不危害百姓的,就不算奸臣!楊堅篡位,天下百姓誰又說他是奸臣啦。
他們根本的問題就是當官後的“私欲”膨脹,以個人為中心,黨同伐異,朋比為奸,這樣從量變到質變,由忠臣變為了奸臣。這不是德才的問題嗎?最後是德勝才還是才勝德,這就是忠奸之分,這就是一個人的本質,初衷。也就是說偶然存在必然,必然由偶然而生。
古時候一般選人都注重學識,能力,很少談及品行,也就是說品行不好評價,沒到發現重大刑事案件就很難評價一個人的品行。德行是在每個人的心裡,隻要他不做出來,沒有表現出來,沒暴露就是好人。需要長時間的考核,要不怎麼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呢,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沒到最後就很難定性。除非有的人平時撒謊、不誠實、不守信用、挑撥離間、搬弄是非、誣陷好人、日常小偷小摸、亂搞男女關系,這也隻能說這個人作風不好、打架鬥毆、不顧正業等等,否則都是好人。即使有這些毛病也不好下結論,評價一個人好壞輕易不能定性。有的人迷信學曆,犯了錯誤,很多人會說這麼高的學曆思想上不會差,他做每一件事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随他去吧。但是每一行都會出現幾個奇葩,尤其是在學習上,總有那麼幾個高學曆會暗自竊喜,自己可以因為自己的高學曆胡作非為。這時候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應該加以制止,而不是任其發展。
- 上一篇 翻開「九月推薦書單」
- 下一篇 存在主義咖啡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