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打卡《看見》07:消失的村莊

閱讀打卡《看見》第七章《山西,山西》。這一章裡,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鄉——山西臨汾。衆所周知,山西是我國的産煤大省,但同時也是環境污染的重災區。環境問題,說了這麼多年,依然還是個問題。

跟随作者的文字,我看見了在汾河邊上她的家鄉,“明黃的水鳳仙,丁香繁茂,胡枝子、野豌豆、白羊草……藍得發紫的小蝴蝶從樹上像葉子一樣垂直飄下來,臨地才陡然一翻。”幼年的她跟着家人,小夥伴在河邊挖野菜,打棗子,抓魚,抓蝌蚪。

可是,好景不長,河邊陸續蓋起了工廠。“河差不多斷流了,隻有一點水,味兒也挺大。河灘上的棗樹上長滿病菌一樣的白點子,已經不結棗了。後來樹都砍了。”

工廠裡排出的污染物破壞了肉眼可見的環境,還通過土壤滲進了地下水。天是焦黃色的,見不到白雲,空氣裡飄着的是各種肉眼辨識不到的顆粒物,充滿了臭臭的焦油味兒。

在這裡長期生活的人,無處可逃。鼻炎、支氣管炎、氟骨病、肺癌、肝癌、胃癌,各種由于環境污染引發的疾病的發生率很高。而真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人,上到政府,下到企業,為了各自的利益,卻選擇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

在強硬的GDP指标和赤裸裸的金錢利益面前,沒有誰願意去改變。作者在采訪時,甚至有官員說,“哪個國家不是先發展再治理的?”似乎,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我想起自己長大的那個小鎮,和作者的家鄉一樣,也似乎經曆着類似的變化。我最近一次回到那個小鎮還是在六年前,那時的小鎮和記憶中的樣子已大不相同。

我父親所在的那個村靠近鎮上,在一次大規模的擴建中,所有的房子都被拆除了,包括那個我從沒住過的家裡的老屋。

村子所在地不遠處是新建的鎮政府,一條筆直、寬闊的馬路從原來村子的所在地橫穿過去。馬路兩旁是村裡人新蓋的二層或三層小樓——他們用自家的地換來了政府高額的補貼,又用補貼換來了氣派的住房。

在原來村子的中央,有一口長滿荷葉的池塘。兒時的我路過那裡時摘過荷花,采過蓮蓬,母親時不時還能從池塘的淤泥裡摸出菱角、雞頭米來給嘴饞的我們打打牙祭。

我回去那年,這口池塘自然已是消失不見。村旁,記憶中那條清澈見底的 “港”還在——我們那裡,将人工修建的小河稱為“港”,村子的名字也是用“港”來命名的。港裡沒了水,港底散落着一些枯枝敗葉,包裝袋,塑料瓶......

“港”已不再是港,地也被強行征用,村子裡和我差不多年齡的年輕人多數已離家,留在村裡沒有地可種的人隻能幹别的營生。我不知道,這個村子還能維持多久?

鎮上的招商引資做得如火如荼,新修的馬路讓外來的資金可以更便利地到達,人們的臉上似乎也挂滿了開心的笑容。

或許,再過幾年,這個我從來都沒有住過,隻是匆匆逗留的村子會徹底消失,正如那些已經消逝的童年記憶,再也找不回。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