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為君故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什麼是真正的朋友?自然是在朋友落難時,能給予真心的關心幫助。能同甘,更能共苦。

一言以蔽之,患難之中見真情。

真性情的杜甫就是這樣的真朋友,敢于在朋友落難時打抱不平,冒死相救,而他也曾在窮困潦倒時收獲過友人的鼎力相助。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因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尊稱杜工部。現存詩歌1500餘首,多歸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筆耕不辍,其詩歌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成就斐然,被世人譽為詩聖,詩史。

瘦弱窮困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的筆是一把尖刀,敢于刺破遮羞布,揭露皇家貴族的驕淫奢侈和兇殘狡詐。

但他又有柔情俠骨的一面。對于同道友人,他傾心相待,留下不少關于友情的詩作,不但讓後人了解他們的友誼,還能窺見那個動亂時代的斑斑點點。

下面我們就通過《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三首五言律詩,聊一聊他與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朋友的故事。

01 

第一位出場的,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詩仙。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是也。

他,熱情豪邁,寄情山水,尋仙問道,其詩歌绮麗浪漫,雄渾大氣,忽而青天攬月,忽而水中捉鼈,忽而顧影自憐,花間酌酒,起舞弄輕影,忽而呼朋喚友,“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信手拈來,随心所欲,噴薄而出,令人心馳神搖。

杜甫比李白小11歲,二人性格迥異,詩風亦截然不同。

一個浪漫绮麗,一個沉郁頓挫;一個狂放不羁,一個謹言慎行;一個縱情山水,一個憂國憂民;一個尋仙問道,一個尊儒尚禮;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盡還複來,一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但,人的感情就是如此複雜,看似平行線的兩大詩人卻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終身摯友。

結識李白時,杜甫還是初出茅廬籍籍無名的一介書生,而李白已名滿天下。

二人交往次數,屈指可數,但相見如故,同遊山水,共住一室,飲酒作詩,不亦樂乎。

李白的粉絲無數,杜甫算得上是頭号粉絲之一,是粉絲中最傑出的詩人,沒有之一。在杜甫流傳至今的1500多首詩歌中,為李白所寫的詩就有10多首。

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些在李白落難時,杜甫牽腸挂肚寫下的詩歌。

在得知李白被貶夜郎時,杜甫憂心忡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竟連續三日夢到李白。

焦慮不安的他,連寫兩首五言古體詩《夢李白》,戚戚恻恻,憤憤不平,激勵勸勉,字字真情,力透紙背。

他擔憂,“死别已吞聲,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無消息。”

他牽挂,“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他憤慨,“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他悲哀,“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城,斯人獨憔悴。”

他勸慰,“孰雲網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不過,因當時通訊落後,在他将滿心牽挂和憂慮付諸筆端時,李白業已在流放途中被赦免回江陵。

一場烏龍劇,托出一顆赤子心。

期間,他還寫了一首五言律詩《天末懷李白》,将李白喻為生性高潔卻蒙冤的屈原,表達對友人的關心支持。詩歌感情真摯,讓人産生強烈共鳴,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該詩寫于759年深秋,正值杜甫被貶辭官,流寓秦州之際。秦州在今天的甘肅天水市,當時屬于偏遠的邊境,故而喻為天末之地。

那時,杜甫已得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被赦還的消息,于是想象他途經湖南洞庭湖一帶,将他與自己最為尊崇的屈原聯系到一起。

讓我們試着在詩歌中還原杜甫的心境。

秋風蕭索,寒意逼人,太白兄,我的好友啊,你的近況如何,一切安好?千山萬水,道路險阻,你的音訊何時才能傳來,真讓我望眼欲穿。

朝堂險惡如江湖,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自古小人最愛妒賢嫉能,躲在暗中窺探,抓住一點過失便張牙舞爪,借題發揮。

好友你如屈原一樣,品性高潔,才華橫溢,忠君愛國,卻因小人讒言而蒙冤,真讓人萬分憤慨。

想來,你途經汨羅湖時,定會将心中的不平,賦詩投贈屈原的魂靈,話冤屈,訴衷腸。

但是,我的朋友啊,請不要悲傷洩氣。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冤情必然能得以肅清,你必将如屈原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文如其人,詩中沒有驚天動地的叫喊,也沒有痛哭流涕的同情,對好友的牽挂和尊敬,如涓涓細流,滋潤着李白飽受風霜幹涸龜裂的心田,也振奮着遭受同樣命運的志士仁人。

一個時間上的細節令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懷。759年,彼時,杜甫47歲,李白58歲,距離李杜二人山東一别已15年之久!

15年間未曾見過一面,考慮到當時的交通和通訊狀況,相互間的通信問安也應該屈指可數。

況且,這期間杜甫也零落依草木,貧困愁衣食。但,他卻永葆初心,時刻牽挂着那個15年前一見如故的才子友人。

人生得如此知己,足矣。

02

第二個出場的是嚴武。其詩名不大,但官職較高,有一定話語權,又懂得欣賞提攜才子,曾實實在在地幫助過杜甫,是杜甫感激一生的貴人。

杜甫在秦州短暫停留後,遷至成都。在成都期間,時任蜀地劍南節度使的嚴武給予鼎力支持,一是聘任杜甫為的幕僚,讓杜甫有了一定經濟來源,二是出錢出力,幫助杜甫建造了杜甫草堂。

漂泊多年流離失所的杜甫總算在成都紮根立足,還有了一處遮風避雨之處,這讓他感激不已。

杜甫寫過很多詩描寫他在杜甫草堂的生活,充滿恬适淺淡的意趣,與他那些凄風苦雨的詩歌迥然不同。可見,那段日子,詩人何等舒适自在啊。

可惜好景不長,兩年後,嚴武調離成都,杜甫的幕僚職位也就此結束。靠山沒了,杜甫又成為孤家寡人。真是愁腸百結,空歎無何奈何花落去。

送别那天,他跟随嚴武,山一程水一程,送到幾百裡開外,仍依依不舍,心情久久無法平複。于是,寫下這首詩贈予嚴武。

奉濟驿重送嚴公四韻

遠送從此别,青山空複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去,寂寞養殘生。

從詩名可以看出,之前杜甫已經寫過送别詩,現在是再次贈别。

風風雨雨一輩子,好不容易遇到賞識自己的貴人,生活才剛穩定,事業正有起色,卻又要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路走來,該有多少感激的話,祝福的話,留戀的話,傷感的話,落寞的話,要一一訴說。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相聚是緣,感恩有你。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依依自此一别,凄凄青山離情,踽踽歸去江村,寞寞了此殘生。

杜甫因遇到嚴武,得以在杜甫草堂過上一段如桃花源般的好日子,靈感頻出,寫下200多首詩歌,達到了創作高潮。就連杜工部的稱号,也是由于在嚴武麾下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足可見嚴武對杜甫一生的影響力。

而嚴武因慧眼識珠,力排衆議提攜杜甫,受到世人的尊敬與愛戴。唐朝的劍南節度使如走馬燈般更叠,早已不知蹤迹,而嚴武卻在詩聖的詩歌中永駐。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亂世,他們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交相輝映,照亮了成都的天空,為後世留下一筆燦爛的文化遺産。

03

第三位出場的是房琯。

對于房琯,世人有不同的評論。或贊其忠君報國,或貶其浮誇自大,不一而是。

安史之亂時,他曾在玄宗棄百官逃往蜀地時,冒死追至蜀地,忠心可鑒,獲玄宗贊賞,委以宰相重任。

後肅宗在靈武稱帝,玄宗派房琯到靈武宣讀授權旨意,輔佐新帝,得到肅宗重用。

一時風光無二。但一場重要戰事的慘敗卻讓主動請纓的他失去光芒,加之為人較高傲,得罪不少人,内外夾擊,遂逐漸被肅宗冷落,最終貶官出京城。

在人生低谷時,房琯并未頹廢,而是盡顯君子氣節,在地方任職,兢兢業業,治理有方,為百姓所頌揚。死後,被肅宗賜為太尉稱号。

杜甫,一向尊重房琯的為人,在房琯兵敗,肅宗大怒要治罪時,數度為房琯出言相護,觸怒龍顔,原本下令死罪,幸得有識之士說情,才改為貶官出京。

要知道,當時杜甫正處于事業最高峰,是皇帝身邊的左拾遺,是他冒死逃出淪陷後的長安城,投奔肅宗後得到的殊榮。對此,他是多麼珍惜和驕傲啊。

可是,面對友人遭難,正直耿言的他明知可能引火上身,卻還是挺而出聲,彰顯了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君子氣節,儒士作風。

這次變故,對于杜甫的人生來說,可謂是陡轉急下的關鍵轉折點。

自此,杜甫對于朝廷不免心灰意冷,後他幹脆主動辭官,舉家遷至偏遠的秦州。随後漂泊成都,因為嚴武相助獲得短暫安甯,之後便一直處于漂泊苦難中,最終在窮困中病逝。

但是,杜甫并不悔。他做了一個谏官,一位朋友應該做的事,守護正直,守護忠臣,守護友人。

從下面這首祭吊房琯的詩能看出,對于這位自己認為擁有謝安和徐君一般高潔品行的君子,杜甫,始終心懷最真心誠意的尊敬和思念。

别房太尉墓

他鄉複行役,駐馬别孤墳。

近淚無幹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莺啼送客聞。

我在他鄉又要出行赴公務了,臨别時,特來向房公您告别。您的音容相貌仍如昨日一般清晰,可分明眼前孤墳一冢,天各一方,無緣再見。如今我也隻能,茕茕獨立,形影相吊,寂寞一生。

淚水滴濕了腳下的土地,烏壓壓的空中懸着孤伶伶的雲團,天地好似與我一起,為您嗚咽涕泣。

您有着晉朝謝安和春秋時期徐君的風流文采,想當初,我們交往時,多麼惬意自在,飲酒作詩,對奕閑談,把劍起舞。往事如風,曆曆在目。

如今,風依舊,人不在,隻有林花陣陣飄落,黃莺聲聲哀鳴。

在此一别,願,你在他鄉,安好。

無論世人對房琯有何評論,均已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中。而房琯卻因為杜甫的詩歌,聲名遠揚,流芳千古。

04

但為君故,誓死捍衛。

三位友人,三段友誼,在杜甫的人生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烙印,也讓一個真性情的杜甫永遠活在世人的心中。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