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生死

在我這個年紀談生死似乎早了些,可是誰又說得清楚應何時去正視?其實這是一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如影随形的命題,很多人總是在枯敗中瞥見死亡的影子,而我總是在春意盎然的時節想到生與死的話題。人之所以畏懼死亡,除了自然屬性之外,更多的還是對美好的不舍和光明的眷戀。

這幾天總能看到悼念海子的新聞,一個詩人的死去,沸沸揚揚吵了幾十年,除了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人民似乎更願意談論海子卧軌背後的謎團,可悲的海子!這樣的死亡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對于我而言真實的體驗到生的力量是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上帝還是眷戀人類的,用生命這種熱烈而奔放的形式诠釋希望,每天孩子在家裡質樸笑聲就是生的喜悅,我現在慢慢體會到老人為什麼都急于想要看到第三代,除了子孫的延綿,更多的是為了掃去死神的陰影吧!

“人生到處知何以,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我最喜歡的關于生死的詩,蘇轼還是很牛的,但是這樣“隻留淡痕在人間”的生死哲學,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對于死亡而言,生的痕迹是深刻的,死亡的悲傷雖刻骨,但總是慢慢在消散,濃與淡的對比,深與淺的差别也是人們眷生惡死的緣由吧!

所以這就談到該怎麼活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輩子也是一種成功,而能這樣成功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很多人更喜歡“宿醉”式的生活,用華麗、絢爛的經曆裝點一生,這樣的人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是不幸的,就像宿醉後的反噬一樣。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歌手、演員都會得抑郁症,曾經有人采訪王力宏最害怕什麼,他說最怕演唱會過後的甯靜,一個人回到酒店,幾萬觀衆早已散去,前呼後擁的工作人員也各自休息,隻有他一人留在空蕩的房間裡獨自面對這天壤之别,所以“靜以修身”的哲言其實也是面對死亡的方式。

不過想擁有一個既不留遺憾又能秉持内心平靜的人生還是太難,“王石的退去、馬雲的甩手、比爾蓋茨的一心慈善、李連傑的醉心佛教”又何嘗不是臨近暮年的一種退隐呢!

又回到我們普通人身上,功成身退對我們而言還是太過奢侈,普通人的一輩子不過是出過幾次風頭,養好一個家而已,最大的榮耀就是父母家人,親戚朋友的認可,那我們如何面對生死呢?其實也簡單,你看春光燦爛時那些展開的花朵兒嗎?他們的花期有的是一天,有的隻有幾個小時就凋落了,這也是他們生命的全過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短暫的不能再短暫,所以普通人放開自我,灑脫生活最重要,為了别人口中的得失迷失了自我,最悲傷不過了。

其實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生活的路既短也長,生命的意義既深也淺,當我下一次再談及生死的時候,希望窗外依舊是鳥語花樣,繁花燦爛。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