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二)

  《經學常談》是屈守元教授的一本講經學基礎知識常識的小冊子。經學從古都是常談,但現在卻是一門學說了。屈教授在書中說到:經學的許多道理,中國人以為常,,或者外國并不以為常。不習慣于停常談的中國人,會按照全盤西化的常規,把經學講成可怪的一種學說的。“常談者見不談。”這種非常可怪的經學,隻有祝願它趕快收起,不談為妙。

  這本小冊子中引言部分說了經學的三個問題。第一就是什麼是經學。屈教授說:經即指大型典籍(以二尺四寸的典籍為主),經學即是研究大型典籍之學。這些大型典籍,是經過以孔子為宗師的儒家整理而流傳下來的。這裡引用了章炳麟的《國故論衡》卷中的《文學總略》來進行了解釋說明。最早的儒家經典就是《易》,《書》,《詩》,《禮》,《春秋》。特别注意儒家是學派,不是宗教,經學更不是神學。

  第二就簡單的介紹了古代經學的概況。儒家經典内容廣博,曆代統治者就是利用了這些文獻加強統治基礎。如是從漢代開始就形成了以經學為主,特别尊經的特點。随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融合,經學也在發展變化。古代的各種政治主張,各種學術見解,也往往托原或者附會于經學。這裡屈教授大概的介紹了二十五史和一些關于專輯經學著作的叢書。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經義考》,《四庫全書》,《皇清經解》等等著作。

    第三屈教授就為什麼要了解經學做了三個方面的回答。

  首先是中華民族無論風俗,習慣,道德,倫常等都和經學有一定的關系。對經學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吸取精華,除去糟粕。要體驗實踐,弄清底細,了解實情,才能有真知灼見。

  其次,從經學與閱讀,整理古典的關系來說明要了解經學。中國古代士子都是讀過經書的,所以他們的著述,無論内容、形式以至選詞、用典,總離不開經書。他認為不通經書理解不了古人的著作,如現在紅學研究《紅樓夢》鬧出的笑話。所以“窮經為讀書之本”有一定的道理的。

  最後讨論了關于“通經緻用”的問題。屈教授用“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谏書”幾個故事批判了以經書緻用的問題。他認為經書和曆代經學著述作為曆史資料,作為傳統文化遺産,它對我們有曆史的認識作用,也有當前的借鑒作用,那是合乎實際的。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