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現孩子很悲觀,怎麼辦?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人。
如果發現孩子很悲觀,怎麼辦?
我的小侄子,我問他的英語怎麼樣,他說他英語很差,學不好了,就這樣了。
一個上六年級且平時功課很優異的學生,對自己的這個學科基本都是負面的評價,說是自謙,倒不如說有點悲觀。
心理學上說,悲觀的人往往用三種方式去解釋不好的事情:個人化、永久化以及泛化。
隻不過一次考試失利,就解釋為個人化(我很笨)、永久化(再也考不好了)和泛化(什麼事情都幹不好)。
最近讀書,了解到有一種“心智模型理論”,感觸頗多。原來,悲觀和樂觀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 樂觀是可以學習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心智模型理論:
一種是固定型心智模型: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
一種是成長型心智模型: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不斷練習來提高。
想要判斷孩子目前是什麼樣的心智模型,可以從影響孩子心智模型的幾個方向來評估:
(1)重視結果還是過程
(2)要不要努力
(3)怎樣面對結果
具體怎麼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心智模型呢?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試一試:
(1)成人自己必須具備成長型心智模型
父母作為成人,也必須不斷建設自己的成長型心智模型。隻有我們自己具備了成長型心智模型,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并幫助孩子建立起成長型心智模型。
(2)創造“容錯”環境
孩子在什麼環境裡更願意積極地探索、學習和進取呢?當然是一個允許他們犯錯,并能把犯錯當成學習機會的大環境。
我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樣的教育氛圍。
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時,經常會說:“這麼簡單都會錯?”你這樣的答案不對,重新想一個。“孩子們從小就在小心翼翼地尋找這個正确的答案。孩子本來想去學各種各樣的東西,但卻逐步被這種犯錯的擔心所捆綁,導緻放不開手腳。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自信而勇敢地接受挑戰呢?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面對和承擔自己做事的結果,而且能夠積極思考去改進。這都可以通過”容錯“的大環境來實現。
(3)着眼過程,具體幫助
要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心智模型,必須着眼于過程,從具體的小事着手幫助孩子。可以時常提醒孩子,正是這一件件小事,構成了整個學習過程。隻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就一定可以進步。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陪着孩子一步步做出來的。不要做孩子的監工,而是要成為他的學習夥伴。
(4)告訴孩子什麼是成長型心智模型
當我們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心智模型時,孩子有了學習動機,會更願意主動學習,當孩子喜歡上學習,他的成績和技能就會進步,而成績和技能的進步,會促使他選擇成長型心智模型。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當孩子的狀态越來越好時,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會越來越輕松。
要想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智模型,父母自己首先要吃透其中的精神,而不能照貓畫虎,隻從表面下功夫。父母也好,老師也好,不是隻誇孩子努力就夠了,一定要教他方法,把方向給他指對。
”學習新東西是讓我成長的機會。有些東西暫時學不會或者出錯都沒關系,這隻是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而接受挑戰可以使人突破瓶頸,取得進步。“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就會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成長,并且有能力把壓力轉化為挑戰。這樣的觀念會讓孩子變得更有韌性,走得更好更遠!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