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有幸福的能力——《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非常偉大的書,偉大到讓我感覺到我的讀法亵渎了它的神聖。

書中介紹了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赢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七個習慣。

“積極主動”這一點讓我感觸良多,它更新了我的認知,也讓我以前讀過的書有了連接。

積極主動,在我之前的理解範圍内,就是一個态度。比如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會要求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長大後,工作與生活中也要有一個積極的态度。

讀了這本書,我恍然大悟,積極主動“不隻是一種行事态度,還意味着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社會上有三種“決定論”:基因決定論、心理決定論、環境決定論。這三種理論以“刺激——回應”理論為基礎,其基本觀點就是認為我們會受條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應某一特定刺激。

比如孩子作業拖到晚上10點還沒有完成,父母就忍不住責罵孩子;别人罵了一句“你真是一頭豬”,拳頭就動上了。

我破産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老闆不看重我,所以我怎麼做都沒前途了。

……

看起來絕對沒毛病,他都罵我是豬了,我怎麼可能不揍他;我破産了,妻離子散,這難道不是絕境嗎?孩子這麼拖拉,除了打别的方法都不管用。等等,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太多了。都可以歸結為:外在先給了我“刺激”,我才有那樣的“反應”的。

...

看上面這張圖,感覺刺激與反應之間是無縫銜接,順理成章,不得不的。其實,兩者之間是有距離的。

美國的神經與精神病教授維克多·弗蘭克爾曾在“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于狹小的囚室,突然意識到納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環境,摧殘他的肉體,但他的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能夠超脫肉體的束縛,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自己的遭遇。他可以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或者說,在遭遇(刺激)與對遭遇的回應之間,他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他稱自己的這個意識為“人類終極的自由”!

納粹有決定權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蘭克爾有強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幫助他實踐自己的選擇,超越納粹的禁锢。他的這種力量甚至幫助獄友們在苦難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運用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發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則,即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

...

即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我們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我破産了,跳樓隻是一個選項,另外還可以先找個工作,可以一家人先有飯吃;也可以先想想到哪裡去找個避難所,當然也可以重新開始。

這讓我想到在《少年派》中的一對配角夫婦(原諒我想不起名字來了),本來是當地餐飲的标杆,一家人風光無限。但是破産了,全家跌落谷底,但是除了兒子有點回不過神來,兩夫妻臉上并未出現頹色,而是從從容容,又找了個小店面,重操舊業,賣起了鹵肉。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說:“除非你願意,否則沒人能剝奪我們的自尊。”因此,傷害我們的并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于悲慘遭遇的回應和當時所做出的決定。

心理學上有個“費斯汀格法則”,即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我們能掌控的就在刺激和反應之間。

岸見一郎說:無論遭遇多麼悲慘的境遇,我們都有幸福的能力。我們不能決定自己要遭遇什麼,不遭遇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回應的态度和方式。

所以,我們的今天是由我們的昨天的選擇造就的,我們的明天将由我們今天的選擇造就。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好了,現在我知道了我可以對生活做出積極主動的選擇,但是我如何才能把握住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那段稍縱即逝的距離呢?

史蒂芬·柯維告訴我們:首先要改變你的思維方式,這是養成七個習慣的前提。

我們在這世上活了幾十年,自己形成了一套反應的方式,還有從父母身上繼承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思維定勢”,做事的時候,我們就像滑滑梯那樣,不經思考就按既有的滑道自動滑了下去。甚至我們還認為這些習以為常的做法是正确的。

那麼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定勢呢?孔子說:“毋意。”

孔子帶着弟子走到陳蔡這個地方的時候,糧食不夠吃的了,大家都餓着肚子。這一天正好顔回做飯。

不一會兒,就有人來到孔子面前說:“老師,顔回做飯的時候偷吃。”孔子不相信。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跟孔子說看到顔回在偷吃,孔子仍然不信。但是後邊子路又過來報告顔回偷吃的事情,孔子都有些相信了。

到吃飯的時候,孔子問顔回偷吃了沒有,顔回說沒有,因為有些米掉到地上,髒了,不舍得扔,他就把那些髒米吃了,而且晚飯也不用再吃了。

三個人看到顔回在吃東西,就按照自己的舊有經驗(定勢的思維)來推測顔回在偷吃,以緻冤枉了大好人,差點讓孔子也翻了船。

所以孔子說:“毋意。”就是說要看當下,不要臆測。當下,三個弟子看到的是顔回在吃東西而已,而三個人卻都加了自己的猜測,而且用猜測給顔回定了罪。

毋意,還要保持一份好奇心,就像三個弟子看到顔回在吃東西的時候保有一份好奇心,去問一下,就不會有後來的事情了。


疫情期間,女兒和她的同學們人人都有了自己的社交賬号,聊天、玩遊戲就多了起來,就給我留下了一個後遺症:看到她拿着平闆,就認為她又在玩遊戲或者聊天。然後腦子還沒動,話就脫口而出:“喂,你怎麼又在玩平闆?!”

她非常委屈:“我沒有!我在找故事聽。”委屈說出來了不在意了也就罷了,但是這些東西會悄悄地積攢,攢多了就會變成不信任的溝。

現在想來,如果我保有一份好奇心,直接問女兒在看什麼,也就不會惹得她不高興了。

從“積極主動”到“思維方式”,再到“毋意”,“好奇心”,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就是這麼神奇地相遇了。這是讀書給我的驚喜吧。

我并沒完全讀懂這本書,但是它給了我最大的感動,讓我學會保有一份好奇心,活在當下,不臆測,讓我相信生活在我的掌控之中,我永遠有幸福的能力。

我把這本書放在了讀書群的書單裡了,希望有一天能和大家共同學習這七個習慣,來更好地經營生活和學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