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

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

...

“人之初,性本善。”所謂善,就是道德仁義,就是人的孝心、恭敬心、真誠心,是一個人本有的真心。“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第一善,是大善。除此之外,還有中善、小善,都是善,都要修持,“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從小培植自己的真心,慕賢當慕其心,這是真正抓住了做人的根本。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結果一定能夠圓滿。

中國傳統文化丢棄了一百多年,中華民族因此而備受屈辱,吃盡了苦頭。現在,中華民族覺醒了,舉國上下出現了認祖歸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從上到下,不論以什麼方式、以什麼語言傾吐心願,人人都希望做個光榮的中國人。以學習《弟子規》為中心内容的“做有道德的人”的大型公益論壇陸續在多個地方舉辦,教化一方,影響深遠。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要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經典,把被西方文化污染了的真心恢複起來,把長期忘失的真心、孝心、恭敬心以及關懷他人的仁慈之心找回來。

...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德要道。以人為本,首要的任務是把人教育好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把人教育好了,一切皆好,家庭安樂,百事如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們的老祖宗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五千多年來,中國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盛世,這些盛世的出現都是貫徹“教學為先”的結果。

人有德才兩個方面。對人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主呢?中國的老祖宗一貫把德行的教育放在人的教育的首位。孔夫子的教學有四個科目,首先是德行,其次才是言語、政事、文學。中國古聖先賢為什麼如此重視人的德行教育呢?因為有沒有德行是人區别于動物的根本标志。我們知道,人的需求有三個方面:第一,求食,以維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續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求食、求偶,人與動物相同。求仁,為人類所獨有,動物是沒有的。一個人如果迷戀于食色,不修持倫理道德,那就同動物一樣了。人以德為本,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沒有德行的人,雖然披着人皮,實際上不能算是人了。

...

德以孝為本,說的是孝順父母、尊重師長是德行的根本。孔夫子在《孝經》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就是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沒有德,就是缺德,這是其一;其二,德行的教育要從行孝開始,“孝門開,百門開”。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孝文化。而孝的精神内核,就是感恩,感謝生養之恩,推而廣之就是對天地萬物的感恩。以孝治天下,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治天下,這是可行的大道。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