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如何演繹推理
河北省滄縣實驗學校教師 尹金義
研究文章的邏輯關系,一般要把推理形式補充完整。本文以《馬說》為例來談。
有幾個邏輯問題需要先說明。先要明确“伯樂”的概念。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
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别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伯樂”是個普遍概念,泛指一切識馬
的人。千裡馬作為被役使者,它遇到的人隻能分為兩類,伯樂和非伯樂(奴隸和食馬者)。由于
這個概念的規定性,遇到“伯樂”是千裡馬“以千裡稱”的充分必要條件。從語言形式看,“世
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末尾省略了“以千裡稱”,可以根據後文“不以千裡稱”補齊。
從論證的角度看,推理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事實論據,結論才是作者的觀點。因此“雖
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這個結論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具
體分析如下:《馬說》開篇先擺出事實“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這是個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
斷;然後再擺出另一個事實“千裡馬常有”,這個事實蘊含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即千裡馬要麼
遇伯樂,要麼遇非伯樂;再使用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
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一個“故”字,表明作者把兩個判斷合成了一個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這種推理否定大前提前件,結論就能否定其後件。因此大前提“世有伯
樂,然後有千裡馬(,以千裡稱)”,小前提“伯樂不常有”,必然得出結論“故雖有名馬,祇辱
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那麼千裡馬在非伯樂手裡“不以千裡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韓愈圍繞“馬”和“人”這一
組矛盾,從兩方面來具體說明。
其一是從“馬”的角度說明“不以千裡稱”的根本原因(内因)。作者使用的是必要條件假
言推理,但形式不典型。“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是大前提,标準形式要補上“才能日
行千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小前提,否定了前件,就可以否定後件,結論“食不
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也就是不能日行千裡)為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是千
裡馬自身表現,因此是“不以千裡稱”的内因。這一段中,“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作者
的表達目的不是強調“不知”,而是強調喂得不夠。另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也可以理解為
一個小前提,同樣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結論是“安求其能千裡也”,否定後件。需要說明的是,“且”
用在句首,是“況且”的意思,是進一步陳述。
其二是從“人(非伯樂)”的角度說明“不以千裡稱”的直接原因(外因)。“策之不以其道”,
讓千裡馬拉車,呼應“奴隸人”;“食之不能盡其材”,呼應“食馬者”;“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
指前兩者。兩者都是直接和千裡馬打交道的人,千裡馬的命運就在他們手裡。這幾句也是必要條
件假言推理。這個推理在實際語言裡省略了大前提,即“識馬者”應具備一些本領,如“策之以
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能通其意,見而能識,為識馬人”。小前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四個否定性語句直接否定前件,
結論“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是作者對“非伯樂”的定性。千裡馬“不以千裡稱”的外部
因素是人的因素,即“其真不知馬也”。
千裡馬被埋沒的原因既有根本原因也有直接原因,哪一個才是主要原因呢?
在“馬”和“人”這一組矛盾關系中,人作為外部環境,起着決定作用。對于千裡馬而言,
人有兩種,識馬的人和不識馬的人。如果遇到伯樂那樣識馬的人,千裡馬不管“才美”是否外現
都不會被埋沒,與是否吃飽等無關。而“食馬者”和“奴隸人”都不是“識馬者”,他們希望自己的馬是千裡馬,如果知道自己的馬有點本事,還是會善待的,因此“其真不知馬也”是千裡馬
被埋沒的主要原因。而千裡馬的地位是被奴役,它沒有自由,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不能承擔主
要責任,甚至也無法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千裡馬沒有遇上識馬的人,必然被埋沒。
語言文字報/2023 年/7 月/12 日/第 003 版
文化·素養
- 上一篇 保山哪個景點最好玩?
- 下一篇 家庭教育之十五: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最好風水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