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父母——摘自《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語言》
父母隻有更好地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家人,隻有讓自己感覺到快樂幸福了,才能讓家人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然而,很多父母都忽視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在有了孩子之後就失去了自我,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天睜眼閉眼都是孩子餓了還是困了,哭了還是笑了,一切圍繞着孩子轉,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生活。
事實上,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事無巨細,為孩子操碎了心,并不能給予我們相應的回報。當我們的生活中隻有孩子,我們就很容易對孩子的一切事情大包大攬,過度關注和保護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嘗試并了解新事物的機會。孩子是在探索和犯錯中學習的,每天被父母圈養在安全區域,最終隻會成為一個依賴成性、難以獨立、缺乏主見、膽小懦弱的“巨嬰”,而不是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
現在試試這樣做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所以,擁有自己的生活,并過好自己的生活,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1.自我關懷,問問現在的自己是否感覺到幸福快樂
你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父母。絕對不可讓孩子打破你現在的生活,有太多因為孩子而筋疲力盡的父母,他們對生活充滿抱怨,把日子過得一塌糊塗。
問問現在的你是否快樂,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請一定給自己放一個假,把自己從現有的生活中抽離出來,不做父母,隻做自己。把自己照顧好了,讓自己心情好起來,帶着美好的心情去為自己愛的人做事情,你才會覺得那是享受,而不是犧牲和奉獻。
2.過好自己的生活,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事的風格、對生活的态度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具有影響力。假如你的生活毫無規劃,得過且過,孩子也可能變成一個目标不清晰、生活無序的人;假如你們夫妻之間彼此忽視,感情淡漠,孩子也不太可能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假如你的眼界隻有家庭這一畝三分地,孩子又怎麼知道外面那廣袤的天地……隻有我們保持對生活的激情,直面生活的艱難,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不懼風雨的人。
所以,相對于給孩子定目标、做規劃、談理想來說,擁有自我,培養一些自己的小愛好,每天抽一些時間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認真努力地去工作、生活,成為讓孩子驕傲的人,努力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才是你給予孩子最好的養分。
場景模拟
場景一
孩子:“媽媽,為什麼别人的媽媽都喜歡穿裙子、化妝,而我從來沒看見您好好打扮過自己?”
媽媽:“我還不是為了你。有那個化妝打扮的時間,我還不如研究一下新菜式,你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期末考試結束後,孩子拿回了一張不及格的卷子。
媽媽終于爆發:“我累死累活都是為了你,你就回報了一份這樣的卷子?你好意思嗎?”
孩子:“不要說什麼都是為了我,您是為了您自己。您愛的并不是我,而是那個成績優異的孩子。”
聽了孩子的話,媽媽驚得目瞪口呆,似乎自己這麼多年的堅持都在這個瞬間分崩離析。
場景二
孩子:“媽媽,為什麼别人的媽媽都不化妝、不穿裙子,但是您每天都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呢?”
媽媽:“因為媽媽除了是你媽媽,我還是我自己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的心情才會好。帶着美好的心情為我愛的人做任何事,媽媽都會覺得很幸福。”
孩子:“媽媽,我問您,假如我長大後沒有您所期望的那麼優秀,您會不會對我很失望,或者是讨厭我?”
媽媽:“我愛你,隻因為你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因為你取得多麼大的成就。相較于功成名就來說,我更關心你是否快樂。”
當孩子聽到媽媽的回答之後,感覺前所未有的安心。
值得思考
父母一生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選擇,對待生活的态度,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深的影響力。疼愛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自私,而是平衡生活的智慧,也是最佳的養育方式。當你學會關注自己的需要,照顧伴侶的感受,孩子也會從中學會重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