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館竹,有匪君子!有鳳來儀,鳳皇來儀?箫韶九成,百獸率舞

【 紅樓日月:連載10】

(接上文,林黛玉解讀)

1.3.2.2.2 有匪君子,終不可谖

看黛玉住處,潇湘館,特征是:竹,諧音“朱”!

潇湘館,是“竹宮”,天子所居!

《三輔黃圖·甘泉宮》中載:“竹宮,甘泉祠宮也,以竹為宮,天子居中。”

《漢書·禮樂志》也有記載:“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

明末錢謙益的《田國戚奉诏進香岱嶽》詩:“天子竹宮親望拜,貴妃椒室自焚香。”

賈政說“月夜坐此窗下讀書”,黛玉的窗,也是月洞窗,月是明。

此處“竹”和“淇水”,典故用了《詩經》中的名篇,《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谖兮。

……


...

黛玉的潇湘館

用在黛玉這裡,卻不是描述女人的詩。

詩中描述的是一個文采斐然的君子,這個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終不可忘!不就是作者在懷念自己的“君”嘛。

有匪君子,可以理解為“君”嗎?寶玉題匾“有鳳來儀”四字,并說:“這是第一處行幸之處,必須頌聖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現成的,何必再作?”

可古人現成的四字,是《尚書·益稷》中的“鳳皇來儀”。差異:“有、皇”二字,是故意隐了“皇”字,欲蓋彌彰。

有皇、頌聖:此處有皇帝。

“有鳳來儀”既然是第一處行幸之處,是大觀園的主位,為什麼黛玉毫不客氣地住到主位?寶玉也要叫黛玉住這裡,姊妹們也都沒覺得不合适?

照正面讀,畢竟賈家還有三位姑娘,而且林黛玉平素多心敏感,怎麼直接選了大觀園的主位住?甚至都沒有謙讓一下姐姐迎春,黛玉這麼沒眼色嗎?這不是喧賓奪主嗎?

反面看,此人為龍為皇,黛玉是崇祯帝,當然該住大觀園主位。

1.3.2.2.3 箫韶九成,鳳皇來儀

《尚書·益稷》: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尚書·益稷》是記錄舜帝和臣子讨論的篇章。箫韶九成,是虞舜時的樂章,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都是“虞舜”的标識,在《紅樓夢》中卻用來比黛玉,把潇湘館比作“鳳皇來儀”,“百獸率舞”也是黛玉之言:

當下劉姥姥聽見這般音樂,且又有了酒,越發喜的手舞足蹈起來。寶玉因下席過來向黛玉笑道:“你瞧瞧劉姥姥的樣子。”黛玉笑道:“當日聖樂一奏,百獸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黛玉雅号潇湘妃子,是探春送的:“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館,他又愛哭,将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後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聽說,都拍手叫妙。林黛玉的反應是低了頭,不言語。

為什麼探春說“潇湘妃子”送給黛玉是極當的美号,大家叫妙,黛玉默認?因為娥皇、女英是舜帝妻子,還是把黛玉比作舜帝。而且淚灑竹上的湘妃竹,有“湘妃,朱”的諧音,那些竹子以後也會變成斑竹,也是作以後“朱淚”的故事發展的谶語。

其實探春說的是半截話,說完整是: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娥皇、女英千裡尋夫,知舜已死,抱竹痛哭,然後才淚灑竹上成斑。注意:灑淚竹上的前提,是“舜巡”、“崩”!

探春故意隐去的“舜巡”、“崩”,可解鳳姐說的“訪舜巡”。

朱由校臨終,對朱由檢說:“吾弟當為堯舜。”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自己玩木匠,卻讓弟弟為堯舜。應該也是想起了父親臨終把自己托付給群臣的話:“卿等輔佐為堯舜。”人之将死,良心發現:父親讓我為堯舜,我玩木匠去了,沒能為堯舜,弟弟你應當為堯舜啊。

崇祯至少是兢兢業業,想治理好,隻是無力挽狂瀾之能。明末小冰期天災嚴重,氣候失常,饑民遍地,揭竿而起,加之滿清持續打擊,無錢糧支撐對清作戰,内外交困,一籌莫展。

在我們看來,虞舜、崇祯,天壤之别,作者卻把崇祯比作虞舜,到了極緻,無以複加,明顯失真。這說明作者對朱明、崇祯的态度,相當親密,極力美化。另一方面,可作為紅樓作者身份的一個線索。再如南明,把崇祯擡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在議崇祯廟号時說“先帝英明神武,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定廟号思宗。

其實對于舜本身是否賢良到傳說中那樣,我也懷疑,一個好人賢人,他兄弟甚至他父親都那樣對他?這明顯不合常理。舜的王位是奪來的,還是堯甘心禅讓的?看看王莽、曹丕、司馬炎的禅讓,再看看楊堅、李淵的禅讓,可知禅讓大抵如此。所以這種美化到失真的情況,自堯舜時便糊弄人,也非紅樓作者才有。

書中寫到黛玉之處,總是最精彩的,作者毫不掩飾對黛玉這個角色的偏愛,把最意味深長的筆墨總是留給黛玉,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那麼把自己的君王寫成個扭扭捏捏的女子,還跟人談情說愛,合适嗎?

文人騷客的榜樣屈原,在《離騷》中,“恐美人之遲暮”,“哀衆芳之蕪穢”,佩蘭戴蕙,約會美人。美人是楚王,蘭蕙是忠臣。

所以文人騷客把明朝的皇帝寫成林黛玉,絕世美女,人見人愛,成為傳世經典,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古時的秀才讀到美女比拟君王,就跟我們看到做好事的人,想到雷鋒一樣自然。現代人覺得有障礙,是因為我們不騷了!忘記了傳統,又不讀經典,離古典中國那個詩情畫意的文人雅士的國度太遙遠了。


...

林黛玉:清水出芙蓉
1.3.2.2.4 清水出芙蓉

黛玉占花名是“芙蓉”,結合“莫怨東風當自嗟”的簽,很容易想到高蟾的詩,這首詩也在《紅樓夢》中多次引用: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當然不是用高蟾原詩的意思,此處是用後兩句:東風不是春風,而是東夷、清風。芙蓉生在秋江上,是嗟歎生不逢時,因為芙蓉秋天開花,不是春天,秋是金秋,遭遇滿清。

這跟李白的“清水出芙蓉”有異曲同工之妙:正面看,黛玉的性格雅趣,甚至穿衣打扮,都是“清水出芙蓉”,高雅玉潔,超凡脫俗。反面看,“清水”當然是“滿清之水”,芙蓉處于“滿清之水”圍困之中。崇祯一朝,自始至終受到清兵壓境的困擾,甚至幾次清兵入塞,多次圍京。蓮花是水中花,很好地表示了這種處境。

通靈寶玉是由一僧一道攜入塵世,我們看佛教、道教中“蓮花”的含義:

蓮花是佛教的教花,因其出污泥而不染,純潔高雅,極合佛教修行的教義。佛國稱為蓮花國,念佛之人稱結蓮胎,佛座叫蓮台,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不染的蓮花境界。佛陀、菩薩都是乘着蓮花而來,而往生之人,也是坐着蓮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教認為,三界衆生,都以淫欲而托生;得到解脫而生于佛國淨土的聖人,則是蓮花化身。

道教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通過蓮花涅槃重生,然後降妖除魔,民間奉祀為保護神。

黛玉芙蓉:蓮花化身,涅槃重生,才是紅樓作者真正的意圖!

就像書中把黛玉比作《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牡丹亭》的全名是《牡丹亭還魂記》,杜麗娘先是離魂,但後來還魂!所以《紅樓夢》的主旨,是還魂,是重生!


未完,連載【紅樓日月】

(點擊正文前的頭像或賬号名,進入連載目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