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閱讀者】《茶之書》伴随我的漫漫茶路

多年前,在與朋友喝茶時,聊到中日茶文化的話題,朋友強烈的給我推薦了日本作家岡倉天心寫的《茶之書》,原著用英文寫的,中文譯本很多,以谷意先生翻譯的版本最好。

...

谷意譯
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作者用極富詩意的語言,細膩而深刻地闡釋“茶道”的内涵,讓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已經問世有近百年的書。

透過岡倉天心充滿禅意趣味的表達,我對“茶”——這片原産于我們中華大地的神奇葉子,所包涵的無限可能和豐富聯接,有了耳目一新的認識,和急切探索的欲望。

柴米油鹽醬醋茶,它帶着平凡瑣碎日常裡的人間煙火,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琴棋書畫詩花茶,它成為了思想家們探尋宇宙人生真理,擺脫庸常的佳侶。

兒時與茶有關的懵懂記憶被喚醒,醞釀發酵,它不再是苦澀得令人難以下咽的。從粗糙樸素的提梁青花茶壺裡,倒出一碗茶來,黃綠色的茶湯散發着氤氲的熱氣,爺爺端起來一飲而盡,帶着一種酣暢淋漓的滿足感。

“誰謂荼苦,其甘如荠”,這茶湯入口後的回甘生津,蘊含着祖輩們腳踏泥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地勞作時,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同時,又何嘗不是以一種堅韌樸素的精神,踐行着“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這一茶道本質?

某種意義上說,《茶之書》開始了我與茶更深的緣份,乃至影響了我大學畢業之後的擇業。選擇從事茶文化及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似乎既源于自身攜帶着的文化基因的某種顯現表達,也因為每一次面臨重要的人生抉擇時,茶總扮演着奇妙的角色。

...

在京都體驗日本抹茶道
要完成一碗絕頂好茶,手法并非固定,道理就像是要培養出另一位提香,或另一位雪村,也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每一種茶葉的調理方法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它與水量水溫不同的契合程度,也是它所繼承的前人智慧,更是它自己的叙事風格。

岡倉天心以一個禅者的睿智,洞悉了泡茶過程和方式,與生命本身的關系,“不經意的舉動,反而總是洩露出自我内心的最深處”。這也啟發了我在行茶的過程中,帶着覺知去觀照自己的内心。

曾參加某個國際鬥茶比賽的經曆,讓我對茶湯滋味、泡茶方式、内心想法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學會建立與茶之間的聯系,與之溝通,成為了自己習茶過程中,修養自我的重要功課。

鬥茶比賽的一個重要項目是“沏泡茶PK”,也就是看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看誰泡出的茶燙滋味“更好喝”。比賽中,每一輪有三位選手用組委會提供的茶具、水和茶樣,同時開始按照各自的方式泡茶、茶湯,由三位裁判各自對每位選手對茶湯按照湯色、香氣、滋味三項因素進行打分。

那次比賽的整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種難得的泡茶時内心甯靜平和,與茶溝通的喜悅之情,很順利的就進入了決賽。開始準備決賽時,内心變得有些緊張,在泡茶時變得更加小心翼翼起來,還自作聰明地換了沏泡手法,最終獲得了第二名亞軍的成績。

比賽結束後,在等待頒獎時,一位看着眼熟的裁判笑着對我說:“小姑娘,泡茶的基本功不錯!可惜了最後決賽中臨時換了泡茶手法,太過小心翼翼啦!無緣這次的金牌。以後做事情可以大膽一點!你看獲得冠軍的那位選手發揮就很好,可以向她學習!”

他的這番話,如明鏡般将我當時的心境全然映照。見我詫異的表情,他又補充道:“你們的想法和動作,都會表現在茶湯裡,能感受得到。學習泡茶之道也是學習做人之道。呵呵……”

前輩的一席話,讓我收獲了比金牌更寶貴的東西,至今銘記于心。

借由一杯茶,讓内心更通達明澈,慈悲柔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欣賞萬事萬物的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泡茶品茶,不單是追求感官的愉悅,也是對我們生命狀态的探索與實踐。

...

半山聽雨煮茶

春節放假回家前,随身帶了維持半個月左右的口糧茶,一把朱泥水平壺,一隻朋友贈送的專用品茗杯,多年來已經習慣了,走到哪裡都有茶相伴的日子。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滞留在鄉下老家的時間被不斷拉長。眼看着帶回的茶要“斷糧”了,不得不格外地“惜茶”,恨不得泡到茶湯的顔色和滋味幾乎無異于白開水,才不舍地丢棄。

特殊時期,喝着這淡而又淡的茶湯,内心反倒少了對茶的許多執念。随遇而安,珍惜手中的每一杯茶,或濃醇或淡薄,随順接納,這才是喝茶該有的心,也是面對人生無常最恰當的态度。

《茶之書》以一代茶道大師千利休的死亡而終結,充分體現了日本茶道“和,靜,清,寂”的唯美信仰。與禅宗的一句偈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一片樹葉,落入了水,改變了水的味道。端起這杯茶,是為了最終,不再執着這杯茶。


尋找【最美閱讀者】閱讀改變生活|征文活動公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