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祖父杜審言與蘇轼先祖蘇味道

在初唐文壇上,“文章四友”是較知名的一個詩人組合。其中的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為人狂傲,自信自己的文學才能獨步當世。他曾放言:“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迹,合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說,屈原、宋玉文章雖好,但比之自己也隻配做自己的屬官,而王羲之的書法和自己比也是遠遠不及。就這樣的一個人,生活在同時代的人,他自然更不放在眼裡。對于同樣是“文章四友”的蘇味道他就說過很氣人的話。

...

蘇味道,是宋朝大文豪蘇轼的十一世老祖宗,也是少有文名,名重一時,而且相比于杜審言,算得上官運亨通。據《新唐書》記載,一次禮部考核官員,結束後,負責考評的杜審言對身邊人說了一句驚人的話:“味道必死。”蘇味道當時是天官侍郎,也參加了這次考核。别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聽得滿天霧水,問什麼意思,杜審言傲嬌地說:“彼見吾判,且羞死。”意思就是,蘇味道看到我那文采斐然的判詞,還不得羞愧死。不過我也能聽得出來,杜審言的話裡話外,表現的就是對蘇味道的看不起——當然是文學上的。

蘇味道并沒有羞愧死,人家還要急着升官呢,這一點杜審言恐怕要羞愧死了。杜審言的官運,真的十分不暢。早年一直在地方做官,沒有機會進京。他的詩歌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就寫于這一時期。這首詩中的宦遊愁思,不能不說,和他長期沉郁地方有關。就這樣了,他還多次被貶,特别是“神龍革命”後,他因依附張易之被貶到遙遠的越南一帶。杜審言做的最大的官職,是他病逝錢不久才得到的修文館直學士,死後又追贈為著作郎,才是五品。

...

再看人家蘇味道,也是年少成名,二十一歲就進士及第。之後曾三次跟大将裴行儉出征突厥,也曾三次出任宰相。杜審言無論如何在這方面也比不了比不了人家。

杜審言雖然說過傷人的大話,但他也隻是想要文學的自信而已,對于蘇味道本人,他其實是并沒有瞧不起。而且他與蘇味道關系也并非不好,兩人還是關系不錯的好朋友。朋友随軍出征突厥,杜審言對于朋友的出征是滿心祝福的,還寫有詩歌《贈蘇味道》贈給友人。說到詩歌,杜審言的成就的确是高過蘇味道的,這點蘇味道自己是應該承認的。

兩人在武則天時期,都曾依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因此在神龍革命後,一起被貶。不過結果卻是不同。杜審言在越南兩年,最終等來了赦旨,回到了京城。而蘇味道,被貶為眉州刺史。春夏間,又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可是還沒到任便去世了。

...

可以順帶提一下他們的詩人後人。杜審言去世四年後,“史聖”杜甫出生。杜審言自诩詩歌絕世,實際他沒有做到,而他的這位未曾見過的孫子,替他實現了。蘇味道的後代穿到宋代後,第十世孫,有名蘇洵者。沒錯,這個蘇洵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蘇的老爹,那蘇味道十一世孫就是蘇轼和蘇轍。蘇味道的後人,雖說詩歌水平不敢說超過杜甫,但其數量和質量,也足以讓他自豪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