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底層邏輯
20世紀90年代,美國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Working Poor”(窮忙族)。
指的是那些每天勞碌奔波,但生活水平不高且難以脫離貧困的人。
他們并非失業者,有些人甚至兼職做好幾份工。
可隻會出力氣,卻不會思考的人,隻能一輩子都混迹在底層。
紀錄片《窮忙族》中的青年小山,便是這部分人的典型代表。
小山曾就讀于公立高校,從保安公司離職後,便一直在打零工。
為了多賺些錢,他經常身兼多職,可沒日沒夜地幹了四年,他的生活卻越來越拮據。
一方面,他沒有掌握一技之長,隻能拿最低薪資;
另一方面,日結工極不穩定,即使他每天在忙,賺到的錢也隻是勉強維持日常生活。
就這樣,他的年齡越來越大,找到穩定工作的機會也越來越渺茫。
掙紮到最後,他也隻能無奈地感歎:
“再怎樣拼命幹,依舊得不到安定生活。對于未來毫無期待,也不能有什麼期待。”
生活中,也許很多人就是這樣。
每天很忙碌也很辛苦,但付出往往和收入不成正比。
一直在打工,以至于根本沒時間停下來考慮以後的出路。
于是,在這樣越花時間賺錢、卻越賺不到錢的循環中,逃不出貧窮的桎梏。
作家劉潤說:“思考是唯一一個,對任何人而言,沒有門檻的逆襲機會。”
很多人之所以窮,并不是因為他不能吃苦。
相反的,他不過是用低水平的勤奮,來掩蓋從不思考的懶惰。
真正有效的努力,是一邊低頭做事,一邊擡頭看路。
确定了方向就腳踏實地往前走,遇到了瓶頸就給自己時間去反思複盤。
讓手和腦同步運行,你才能在殘酷的社會競争中,分到财富的蛋糕。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