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離奇的一生,莫道是心胸豁達,怎教千古留名?

如果我們翻開蘇轼的生平卷就可以看到,蘇轼後半生基本上都是走在被貶的路上,其實蘇東坡并非一個為非作歹或不通人情世故之人,隻不過因為他的正直和不羁,導緻了他在仕途上屢遭碰壁。

不過心态決定一切,話說蘇東坡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視,但是他依舊把自己的生活打扮的多姿多彩,每被貶一個地方,蘇東坡就能創作出幾首揚名于世的詩篇。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蘇東坡的貶谪史暨寫詩史吧!

一、得罪王安石,輾轉杭州

熙甯四年,蘇東坡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上書指責王石變法之弊病,為了明哲保身,蘇東坡主動申請出京任職,到了今天的杭州任通判。

在這一段時間裡,蘇東坡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關于杭州西湖的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要麼說蘇轼心态好呢?你看他不僅主動上書請求自己去地方當官,而且還過着怡然自得的仕途生活,這是在當時的文人難得的靜享時光。

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二、烏台詩案,被貶黃州

蘇轼第二次被貶是由于烏台詩案,元豐三年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烏台詩案到底是什麼呢?也就是當時禦史何正臣聯合其他官員彈劾蘇轼,說蘇東坡在輾轉湖州時上請皇上的謝表裡含有譏諷朝政的話,後來蘇東坡的其他詩也被這些人查出有譏諷朝政的嫌疑。

蘇東坡因此入獄,當時的皇上是宋神宗,他看到蘇轼有才,又由于當時宋朝有不殺文官的祖訓,隻将他降職處理,流放黃州。

關于蘇轼入獄之後有一段小插曲,非常的有意思,也體現出蘇轼可愛的一面。

蘇轼入獄時和自己兒子蘇邁相互約定好,讓蘇邁在給自己送飯的時候,如果朝廷沒有降罪下來,就隻送肉,如果自己有殺身之禍的時候,就送魚,這樣一直持續了很多天。

後來有一天,蘇轼的兒子蘇邁因為有事不能及時來送飯,委托自己的朋友,朋友不知道其中實情,便給蘇轼送去了魚,蘇轼一看今天是魚,心想糟了,自己肯定完了。

于是蘇轼趕緊寫了很多很多感天動地的話并總結陳述自己的罪行上表皇上,意思表示自己錯了,請求皇上開恩,後來皇上被他的誠心感動了,隻将他降職處理,轉至黃州任團練副使。

黃州是蘇轼待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他在這裡隐居山野,卸甲歸田,當一個農民,後來有了他的稱号,叫東坡居士,他教當地老百姓吃豬肉,創造了東坡肉,在這裡他也創出了諸多有名的詩詞。

比如有一次他去赤壁玩的時候,寫了一首赫赫有名的《赤壁賦》,我在這裡摘選一點: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蘇轼在這裡觸景生情,覺得自己被貶到黃州也不是一件壞事,你看那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沒有主人,自由自在且盡收蘇轼眼底,當時蘇轼肯定心想“在朝廷當官多累呀,哪有我現在這麼輕松自在。”

其實蘇轼到赤壁遊玩不止一次,後來又寫了一篇《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你細讀,多麼優美上口的詩句啊,當時我讀高中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蘇轼這首詩,寓情于景,蘇轼寫的這兩首關于赤壁的詩沒有哪一首能體現出蘇轼此刻因為被貶而流露出失落的心情,都是豪放不羁,不拘一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什麼可在意的,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像大浪淘沙一樣消失的幹幹淨淨,這是蘇東坡内心的獨白,“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人生就是一場夢,吃好喝好就行,何必在意太多!

元豐六年,即是蘇轼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轼在和自己的好友張懷民夜遊陳承天寺時寫了篇經典散文《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不是一首詩,而是一篇記叙散文,這篇散文都不需要翻譯,直接讀幾遍就能大概了解蘇東坡寫的是什麼。

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在這篇散文裡面都有交代,讓我們讀起來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裡,作者也表達了一些自己對于被貶的愁思,難以入眠,于是找張懷民散心。

不過在這篇散文最後的時候,作者把自己比喻成閑人,有一種自解和自嘲之感,形容自己悠閑自得,諷刺那些居廟堂之高的人。

三、新黨再次得勢,蘇轼被流放嶺南

元佑八年新黨再度得勢,根據之前的烏台詩案,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蘇轼被貶為遠甯軍節度副使、今廣東惠陽安置。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他就是章惇,先前他與蘇東坡的關系特别好,後來因為當上了宰相,便與蘇東坡的關系惡化了,蘇東坡第三次被流放到嶺南可以說是章惇不過在公報私仇,借用自己的權勢對蘇東坡進行打擊報複。

要知道當時嶺南還未受到中原文化影響而開化的地方,是有土著人存在的,好在蘇東坡也沒有因此自暴自棄,并與嶺南的人關系相處得非常和諧,還教嶺南當地人修建了一處堤壩,後來被稱作“蘇堤”。

蘇轼在嶺南也寫了特别多的詩,比如那首知名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大家可能對他這首詩不是特别知曉,但是這首詩最後一句應該十分熟悉了吧,“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轼是四川眉山人,雖說嶺南離他的老家不是很遠,但是那時候被貶可不是能夠随便亂走的。

之前我一直說蘇轼的心态特别好,你看在這首詩裡面不是體現的淋漓盡緻嗎?它被流放到嶺南,那是别人想都無法想象的地方,而他能夠生活的特别好,這該要有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呀。

此外,蘇轼還寫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為報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回應章惇。

四、再度谪居海南

宰相章惇一看蘇東坡過得這麼怡然自得,火冒三丈,想讓蘇東坡滾遠點,于是把蘇轼一度貶到海南儋州。

這都漂洋過海了,章惇心想蘇轼這下心态肯定崩了,而恰好相反的是,蘇轼依舊過的輕松自在。

蘇轼将儋州打理的特别好,現在儋州人都把蘇轼視作儋州文化的開創者,蘇轼在給他的兒子蘇邁寫信中還提到在海南有一種獨有的美食,叫做生蚝。

你看,蘇轼的心态那是杠杠的,後來蘇轼都把海南儋州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開辦學堂,打理儋州,甚至有些人不遠千裡來到這裡從蘇轼學。

後來宋徽宗上台,赦免蘇轼北歸,蘇轼和儋州人依依不舍,寫下《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蘇轼北歸之後,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蘇轼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空有滿腹才華卻被小人算計,一生都走在被貶的路上,但好在蘇轼心态積極樂觀,依舊把生活活出了别人所羨慕的模樣,可敬可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