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讀《三國演義》有感。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時代。雖平生不見史傳,但所著小說流傳至今頗多,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其中《三國演義》深為世人所熟知。

...


      《三國》是以東漢末年為時代背景,廣泛而具體的描寫了魏、蜀、吳等封建階級統治集團内部鬥争,反映了當時某些曆史情況。

...

      東漢末年華夏大地的沃土上兼并着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敗不堪的黑暗時代。“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哪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全書以一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行動——黃巾起義拉開帷幕。而後以魏、蜀、吳三國為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天時,孫權憑借長江天險,占據地利;劉備仁德廣布,占據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勢。在百年戰争中,謀士鬥智,波瀾壯闊,悲壯慘烈,景象萬千。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并不無道理。縱觀曆史洪流周末七國分争,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争,又并入于漢書中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曆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禅,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贻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具其态。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兩位傳奇人物,他們分别為兩國的重臣,且皆深知文韬武略,通權知變,可謂當世之奇才。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作者并将其神話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價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中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曆史人物,而是曆史小說人物。在與司馬懿交手之前,他運籌帷幄中,決勝千裡外,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基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論才幹,論智慧,諸葛亮較司馬懿略勝一籌,可二人功業卻相反。

      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正是因為他的堅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馬懿的對抗當中。但對這麼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别人恨他還來不及,諸葛亮卻很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在司馬懿還沒有正式出場,大顯身手的時候,諸葛亮就稱贊:司馬懿“乃世之英雄”。 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孫權,當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裡,唯獨将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

      問題是,諸葛亮在衆多人中為什麼偏偏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在性格上沒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明顯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氣量狹小。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争中,容易受到緻命的攻擊。雖然司馬懿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

      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甚至讓司馬懿在上方谷險些喪命。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着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的堅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撓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軟磨硬抗的勁兒。司馬懿采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堅信自己最後會赢,所以從不擔心在戰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輸。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戰術就是: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裡,由于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争,打持久戰。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系。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慮。

      其實,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看,他的多疑有時并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贻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古人說:“料事者先料人。”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馬懿。

      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在北伐中算無遺策,多次打敗了司馬懿,但卻沒有徹底打敗他。諸葛亮北伐最大的難題是糧食。蜀軍的糧食要通過千裡棧道運輸到戰争前線實在非常困難。所以,時間利于魏不利于蜀。雖然諸葛亮認識到這一形勢,但卻沒有從戰略方針的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司馬懿認識這一形勢,采取了軟磨硬抗的戰略決策,最終活活拖累死諸葛亮。所以說:諸葛亮是戰術高手,司馬懿是戰略高手。諸葛亮赢得一場戰役,卻輸掉整個戰争。

      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在蜀地原劉璋的基業上靠法治的嚴明,一系列務農、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他能繼續推行聯吳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舉。

      而司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規模軍士屯田,是由于司馬懿的倡議而創辦的。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為統一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

      應該說諸葛亮面對的困難、事情比司馬懿艱難得多,複雜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諸葛亮略勝一籌。  在劉備死後,蜀國人才逐漸凋敝。軍事後備人才唯姜維而已,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文臣,并未做出什麼能扭轉或延續蜀國的事來。北伐時,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不聽,任用馬谡不當緻使兵敗。應該說蜀國曾經的人才濟濟的局面功在于劉備,而非諸葛亮。

      司馬懿在世族壟斷政權的社會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賤但有能力的人才擔任軍政要職,如後來作戰有功的大将鄧艾、石苞,都出自“草根”。

      從用人方面,司馬懿所勝應說已非一籌了。

      從事實上講司馬懿實現了統一中國。所以我認為司馬懿較諸葛亮更強一些。

      而在《三國演義》中, 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 有人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孫權的江山是繼承下來的,隻有曹操的江山是打下來的!”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 他被寫成奸詐之人, 但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殺. 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 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 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 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幹的, 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 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 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 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 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 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準, 提出了" 唯才是舉" 的用人方針, 于公元210年下了一道《求賢令》. 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曆史經驗 ,指出現在天下未定, 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 他希望在他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 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 隻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後來, 曹操于公元214年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 反複強調他在用人上" 唯才是舉" 的方針. 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 力戒求全責備, 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沒有關系, 隻要真有才能就行. 經過一番努力, 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 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 形成猛将如雲, 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 還在于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 在赤壁的慘敗之後, 曹操并未一籌莫展, 而是笑着說了一句" 今北方仍由我所據", 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态度. 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 喜歡作文賦詩, 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 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趙子龍------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名将

      趙雲開始跟随公孫瓒征讨,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坡惡戰,趙雲幾進幾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禅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随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劉備死後,趙雲跟随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潇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衆喜愛的小說人物之一。

     

      關羽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士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裡走單騎、五關斬六将、古城斬蔡陽, 厥後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 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動靜, 便不知千裡萬裡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 但最後還是回來了, 不但仍算忠, 并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 鳳眼, 卧蠶眉, 面如重棗, 青龍偃月刀", 厥後加上" 赤兔馬", 刮骨療毒不憚疼, 斬顔良, 誅文醜, 幾乎變得全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 需要一個可以或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士之臣臣, 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 能文能武, 足智多謀, 并且一生謹慎, 鞠躬盡瘁。他借東風, 草船借箭, 三氣周瑜, 智料華容道, 巧擺八陣圖, 罵死王朗, 空城計, 七星燈, 以木偶退司馬懿, 錦囊殺魏延, 這些個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認為這類人應該相貌不凡, 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 面如冠玉, 頭戴綸巾, 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又論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 有多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 說得劉備都不敢聽, 但是他沒有殺劉備, 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氣量寬宏, 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隻有諸葛亮, 與其誓不兩立, 隻要把諸葛亮殺了, 東吳的全國就承平了。厥後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士, 便想殺劉備, 至少把他留在東吳, 東吳的全國也承平了。目光短淺, 宇量狹小, 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 曾謀殺董卓, 讨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 不禁感歎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帶給我們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據、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而是内心深處的那種心靈上的震撼、那種感動。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