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熟的旅程-讀《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至少在書櫃裡待了7年,我一直沒有興趣打開看,可能從心理上把它與《一個人的朝聖》歸為一類(封面風格也很像),怕枯燥到中途放棄。但是,随着年紀增長,對于心理成長類的書籍更加喜歡,能靜下心來細品,也能理解其中道理,不覺得文字上的無味,反而能有直達内心的暢快。

《少有人走的路》帶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看完後依然意猶為盡,不舍的合上這本書,重新翻看我記錄的筆記卡片,感慨自己應該早一點看到這本書,那樣的話,很多人生的道理就不用等到,撞過牆後才能體悟到了。幸運的是,雖然一直不得要領,但我仍然努力、積極的完善自己,也許有一點兒作者說的神經官能症的症狀,但是,好在我工作的領域、内容和圈子都是善于學習、積極陽光和反思自我的學霸,我有很多的機會學習優秀的課程、接觸優秀的老師,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我在心智成熟的路上一直在緩慢前行。《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也許能讓你前進的步伐加快,而且讓你覺得在這條路上有知心人相伴,這種感覺真的是太好了!

這本書内容豐富,介紹了大量的心理治療案例,與我剛剛讀過的《情商》、《人生十二法則》類似,不同的是,這本書的條理清晰,要表達的觀點重點突出,閱讀的體驗感特别好。《少有人走的路》以人生充滿磨難的現實為開篇,提出消除人生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律(這裡的自律是指以積極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自律的原動力是愛。書中,對于上述每一個觀點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還附有心理治療案例進行例證。其中多次強調,父母的愛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父母的陪伴、關注和引導都将直接影響孩子應對問題的能力,會影響孩子一生。除了這部分核心觀點外,作者還特别介紹了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神秘力量,作者把這種力量叫作“恩典”,這是我第一次在心理學著作中看到這樣的内容,作者講的非常誠懇,他認可神秘力量的存在,也盡力從科學和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解釋,讓我很受啟發。

想說的話太多,呵呵~咱們還是一起來詳細學習下這本好書吧!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隻要我們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那我們就會釋然,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願意正視人生的苦難。他們一遇到問題和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仿佛人生本來就應該既舒适又順利似的。

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面對問題,智慧的人不會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他們會迎上前去,坦然承受問題帶給自己的痛苦,直至把問題徹底解決。然而,大多數人缺乏這樣的智慧,也許也包括你我,我們總是回避問題,而不是直接面對它們,我們隻想遠離問題,卻不想承受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如果不顧一切地逃避問題和痛苦,不僅錯失了解決問題、推動心靈成長的契機,而且還會使我們患上心理疾病。正确的做法是:我們要讓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态度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原則一: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關于“延遲滿足感”的著名實驗: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實驗,從斯坦福大學幼兒園裡找來數十名兒童,然後研究人員離開,讓孩子們單獨呆着,在他們面前擺上棉花糖,讓孩子們選擇:或者當即吃掉一顆,或者一直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大概15分鐘),這時候會可以享受兩個棉花糖。從1981年開始,米歇爾持續調查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們的情況。他發現,之前“沒忍住”的孩子,成年後普遍暴露出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無法維持與他人穩定關系的表現。35歲以後,更是表現出更高的體重指數和吸毒幾率。

為什麼大部分人能夠掌握推遲滿足感的原則,學會先苦後甜,擁有足夠的自制力,卻有相當數量的人不懂得先苦後甜,最終成為失敗者呢?作者認為,大量迹象表明,家庭教育起着相當大的作用。

首先,父母自律。父母如果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則,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隻會成為反面教材。在孩子稚嫩的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對象,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塗,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其次,父母的愛。愛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培養孩子學會自律,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去照顧和陪伴孩子,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就無法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并找到教育他們的正确方式。在孩子明顯需要培養自律能力的時候,我們不是挑起擔子,而是不耐煩,當孩子犯下錯誤的時候,不是打就是罵,這不是教育,而是發洩。聰明的父母不會這樣做,他們願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他們會用恰當的敦促、鼓勵和表揚,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來巧妙地引導孩子的發展方向,教會他們學習自律。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會意識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在父母之愛的滋潤下成長。他們懂得自我照顧、自我珍惜,即使成年後遇到困難,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讓他們鼓足勇氣,戰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遺棄,有些父母貪圖省事,缺乏耐心,動不動就會用“遺棄”來威脅和管束孩子,這樣的父母把愛心丢在一邊,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和專制,這使得孩子充滿恐懼。這種恐懼的感覺會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後,他們甯肯提前透支未來的快樂和滿足,也不願意推遲滿足感,他們不願意等待,隻願意得過且過。

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學會自律,對安全感産生信任,不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還需要父母表裡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恒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原則二:承擔責任

幾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官能症或人格失調症。與外界發生矛盾時,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則把錯誤歸咎于旁人。

某種意義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調症,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來,所有的孩子都會忙不送地推卸責任。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種程度的神經官能症,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是罪有應得。缺少關心的孩子自慚形穢,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于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應該歸昝于他們的父母沒有對他們付出足夠的愛。青春期的孩子在無法得到異性的青睐,或在運動方面表現糟糕時,也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有缺陷。他們難以意識到,即便體力和智力平平,他們也可以大器晚成。隻有通過大量的生活體驗讓心靈充分成長,心智足夠成熟,我們才能夠正确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擁有成千上萬次教育孩子的機會。面對這樣的機會,你是勇于承擔起父母的責任,還是推卸責任呢?對這種機會的把握需要父母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主動投入愛、時間和精力,甚至是承受痛苦,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父母為孩子的成長應該承擔的責任。

作為成年人,我們的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有些人總想逃避自由,不去為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他們感到乏力,是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肯定于事無補;指望别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唯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解決!”

原則三:忠于事實

我們需要實事求是,杜絕虛假。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道理很明顯,但多數人仍然漠視事實。他們對認識事實缺乏興趣,故步自封。有的人一過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自己的地圖(關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地圖),他們的地圖狹小、模糊、粗略而又膚淺,從而導緻對現實的認知過于狹隘和偏激。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而對新的信息和資訊缺乏興趣。隻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類的天性,隻有通過自律,我們才能逐漸克服現實的痛苦,及時修改自己的地圖,逐步成長。我們必須忠于事實,盡管這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于虛假的舒适中要好。我們必須忍受暫時的不适感,追求事實而不是假象,并承受這一過程的痛苦。要讓心靈獲得成長,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完全忠于事實。

完全忠于事實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首先,它意味着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不間斷地嚴格地自我反省。我們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我們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也要對觀察世界的主體(我們自身)進行反省。自我反省,對于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内心世界帶來的痛苦,往往大于觀察外在世界帶來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實際上,認識和忠于事實帶給我們的非凡價值,将使痛苦顯得微不足道。

其次,忠于事實的生活還意味着我們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這是唯一能确定我們的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的方法。

完全忠于事實的第三個要求是,我們需要一輩子保持誠實。誠實可能帶來痛苦,人們說謊,就是為了逃避質疑帶來的痛苦。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有時要開誠布公,有時則要抑制傾吐想法和感覺的欲望。那麼,怎樣做才不緻違背忠于事實的自律精神呢?我們應該采取如下原則:首先,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徹頭徹尾的撒謊,叙述的情況與現實完全不符);其次,要牢牢記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否則,不說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說謊;第三,不可因個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滿足權力欲、刻意讨上司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瞞下來;第四,隻有在對對方确有好處的情況下,才能有選擇地隐瞞部分真相;第五,盡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這是一件極為複雜的工作,隻有以真愛為出發點,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判和選擇;第六,評估的要領在于,對方能否借助我們提供的事實獲得心靈的成長。最後一點需要銘記在心的是,我們通常會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運用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的能力。

上述原則的履行十分艱難,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像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這個過程是達到自律所必須經曆的。很多人懼怕其中的痛苦,甯可選擇有限的誠實和開放,這等同于生活在封閉狀态中,不敢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地圖呈現給世人。以開放的心态和積極的努力,不斷修訂人生地圖,才能使我們的心靈獲得成長。

原則四:保持平衡

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标、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就像9歲時的作者,貪戀騎車時的風馳電掣,不肯放棄一時的快感,轉變時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為痛苦。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時,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于自己的某一部分。

按照人生危機發生的時間次序來看,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有需要放棄的東西:嬰兒期,對父母親完全占有的欲望;童年期,對父母的依賴感;青春期,無拘無束的自由和擁有無窮潛力的感覺;中年期,對子女的權威;老年期,身體的健康;最後,自我以及生命。這些都是我們在人生過程中必須放棄的,放棄這些的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隻有放棄舊的、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才能渡過危機,順利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

自律的原動力:愛。

自律是人們心靈進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麼,我們為什麼願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

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确切的定義,也很難觸及它的本質。通常,人們認為愛有這些分類: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等等。作者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自我拓展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愛與非愛的區别在于:首先,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标是否一緻,如果不一緻,就不是真正的愛;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着心靈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第四,愛需要付出努力,不斷付出,跨越原來的界限;最後,愛是一種意願。而隻有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欲望,才能夠稱為意願。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願而産生的行動。

長期以來,人們對愛存在着各種荒謬的認識。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認為它至少是愛的一種表現。但其實,這隻是一種主觀的欲望而已。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會産生與性有關的欲望,是意識和潛意識裡的一種性的沖動。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都會從情網的羁絆中爬出來。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自我界限:能區分自己與外在世界的不同,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大小、體能的局限性)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别人的“自我”合而為一。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時間長了以後,男女的不同會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于是,兩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擾,又恢複成為兩個不同的個體。所以,墜入情網并不是真正的愛,它是人類内在的性需求與外在刺激發生作用時,所産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其意義在于增加人類的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的繁衍和生存。

拓展自我界限和實現自我完善是愛的目的。拓展自我界限,意味着擺脫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懼。而愛則可以給我們勇氣,使我們敢于邁向未知的領域,敢于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一個人,一定會關注地方,細心照料對方,進而幫助他成長。我們對對方的關注,是一種發自内心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能促進對方心智成熟,還可以對抗自己内心的懶惰,讓我們付出努力。

體現關注最常見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但在大部分的傾聽中,我們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接受者而是給予者,尤其是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傾聽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6歲孩子,說起話來可能沒完沒了,對于這種情形,父母如何處理呢?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讓孩子閉嘴。在有的家裡,父母甚至做出規定,絕不允許孩子說個沒完。第二種方式是不管孩子說什麼,大人都不予理睬,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隻能自言自語,他們跟大人之間絲毫沒有互動和交流。第三種方式是假裝傾聽,實際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爾說一聲“嗯、啊”或者“好極了”,以此應付孩子。第四種方式是有選擇地傾聽,孩子說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時,家長才會豎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試圖以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多的信息。當然,大多數父母未必受過專門訓練,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選擇能力,所以通常會遺漏許多重要信息。最後一種方式則是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盡可能去理解它們的含義。

在以上五種傾聽方式中,父母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一種比一種多。作者認為,最好綜合以上五種方式、有選擇地權衡運用。有時候,讓孩子直接閉嘴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他們喋喋不休的時候。他們連珠炮似的說個不停,隻會讓你分心,無法專心做好别的事。你和别人講話的時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們對外人的敵意,或故意引起你的注意。在大多數情況下、6歲大的孩子并沒有明确的意圖,常常隻是為說話而說話,不一定需要你的傾聽。這種時候,他們即便自言自語、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不過有時候,孩子也渴望與父母親近,需要父母聽他們講話。在這種情況下,孩于需要的不是言語交流,而是和父母間的親密感,因此隻要假裝傾聽就足夠了。其實孩子也能夠意識到,父母有時是在有選擇地傾聽,但這種“傾聽原則”同樣能使他們感到滿足。6歲大的孩子,已經可以接受這種傾聽規則,而且在他們大量的話語中,隻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反應。父母最為關鍵的任務之一,就是在聽與不聽之間,做出恰當的選擇,找到最佳平衡點,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選擇第五種,認真傾聽,不論時間多麼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傾聽者做到全神貫注。你不可能一邊傾聽别人說話,邊去忙活别的事情。父母應該把别的事放到一邊,真正全心關注孩子說的内容。其次,把注意力放到6歲孩子的講話上,需要做的努力甚至多于傾聽一次演說。6歲孩子的施術通常是不規律的,而且孩子所說的事情,難以讓成年人持久地感興趣。但是事實證明,把精力用在傾聽孩子講話上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願意這樣做,證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愛,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有價值的表達也就越多。真正傾聽孩子講話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裡,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同時,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也就會更加願意聽你的話,給予你同樣的尊重。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從愛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長與進步的力量。

傾聽是表達關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關注同樣重要,尤其是對于孩子而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就會産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對于幼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同他們玩拍手遊戲;對于6歲的孩子,家長可以同他們一起變魔術或是釣魚;對于12歲的孩子,家長可以和他們打羽毛球。給孩子讀書,指導他們做功課,都是表達關懷的形式。也可以進行其他家庭娛樂活動,比如看電影、外出野餐、開車兜風、出門旅行、觀賞球賽等。有的關注形式完全是為了孩子着想,比如,坐在沙灘上專心照看4歲大的孩子,或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當司機。各種關注(包括用心傾聽)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必須在孩子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關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關注的質量就越高。父母與孩子相處得越久,給予的關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如何對待家庭作業,如何讀書和學習;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們什麼時候勇敢,什麼時候害怕…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經常和孩子共同活動,父母可以教給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幫助他們培養自尊自愛的品質。在活動中随時觀察和教海,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最後,我們來看最後一個話題:恩典。

我們之所以能具備愛的能力和成長的意願,不僅取決于童年時父母愛的滋養,也取決于我們一生中對恩典的接納。恩典,可以理解為,是世界上存在的某種神奇的力量,它在冥冥之中影響着大多數人,使之安然渡過難關。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某位科學家的親身經曆:“上一次參加完學術會議,我見那天天氣很好,就決定沿着湖邊的道路開車回家。你知道,沿湖的道路有許多視線不良的彎道。快要接近第10個彎道的拐角時,我突然想到,一輛汽車可能從拐角處沖出來,沖向我所在道路的一側。我沒有過多考慮,馬上用力踩刹車,讓汽車徹底停下來。就在這時,果真有一輛汽車從拐角處猛沖過來,車輪越過了路中間黃色标線6英尺的距離。盡管我的汽車原地不動,還是差點兒被撞上。如果我不是果斷停車,那麼毫無疑問,我們就會在拐角處撞到一起。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使我決定馬上停車。在其他10多個拐角處,我可以在任何一個拐角停下來,但是我卻沒有。以前我也曾多次駕車通過那條路,盡管也想到過撞車的危險,但從未停過車。這也使我很想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超感知覺或者别的什麼總之,我沒有任何理想的解釋。

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也很容易發現,生活中有無數“千鈞一發”的時刻,帶給你極其神奇的體驗。你會意識到,你具備特有的生存能力,對意外事件有着某種特殊的抵抗力,而這并不是你自主選擇的結果。

這種恩典是意識之外的事,它來自潛意識,有了恩典的眷顧,即使沒有父母的愛和照顧,我們也可以克服心靈創傷,成長為有愛的人。盡管我們不能憑主觀意願創造出恩典,但卻可以打開心扉迎接恩典的降臨。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心田耕耘成一方沃土,讓恩典的種子能夠茁壯生長。如果我們能夠完全遵循人生的自律原則,心中充滿了愛,那麼即使我們對宗教完全沒有了解,也能準備好承接上天賜予的恩典。

我們憑借足夠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進,點滴的認知和經驗,就會慢慢彙集起來。漸漸地,人生之路将會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我們的心靈獲得力量,就會感覺舒适愉快,在人生旅途上,我們穩紮穩打,循序漸進,進步帶給我們的愉悅感難以言喻。我們的心靈愈是成熟,就愈有可能成為人生的專家,感覺到與上帝心靈相通。我們覺得心明眼亮,天人合一,逐漸打破意識與上帝間的界限,達到了至高境界,就越能體會到恩典的神秘之處。

做好自己,滋養自己和家人,期待好運連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