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惠公: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李克黨徒殺了奚齊和悼子後,本打算迎立重耳為君,但重耳看到國内政局混亂,君主被殺如同蝼蟻,就婉言謝絕道:“我違背父命逃亡在外,君父去世也沒有盡孝道守喪,重耳哪裡還敢妄想繼承君位!請大夫您改立其他公子吧。”
李克于是派使者去梁地迎夷吾為君。夷吾一看這是好事啊,就打算回國,呂省、郤芮谏言道:“國内仍有可以其他公子不立,反而舍近求遠,讓人難以相信。我們計議,除非借助秦這樣強國的勢力,否則恐怕會有危險。”
夷吾就讓郤芮持厚币賄賂秦國,約定:“如果可以入晉為君,作為答謝,就把河西之地贈送給秦國。”并且給李克寫信說:“果真能立為君,就把汾陽給您做封邑。”
秦穆公于是派兵護送夷吾歸晉。霸主齊桓公聽說晉國内亂,也率領諸侯前去平叛。兩兵合為一處,共同擁立夷吾為君,史稱惠公。有了強秦和霸主齊國撐腰,惠公的寶座可以說是穩如泰山。
可惜惠公言而無信,屁股坐穩後就派邳鄭向秦國謝罪:“當初夷吾把河西許諾給您,現在有幸得立為君,和大臣們商量這件事,他們卻紛紛反對:‘地是先君的地,君上流亡在外,怎麼能擅自許諾給秦國呢?’夷吾力争不得,所以派臣來謝罪。”也沒有把汾陽封給李克,反而奪了他的兵權。
惠公認為重耳在外,擔心李克為亂,就派人賜死李克:“沒有您,寡人不得立,但即使這樣,您也殺了兩位國君一位大夫,做您的君主不也太難了嗎?”李克回答說:“不殺了他們,您何以興立?想殺我,難道還找不到借口嗎?居然這樣說!臣遵命就是了。”于是伏劍自殺。
《史記》原文是“欲誅之,其無辭乎?”,這應該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最早版本了。
邳鄭出使秦國未回,聽說李克被誅,就遊說秦穆公:“呂省等人其實并不服夷吾。如果重金賄賂他們,共同謀劃驅除晉君,而入重耳,河西之事一定能夠辦成。”穆公應許,派人和邳鄭一起回晉國,厚賂呂省等人。
呂省等人作為惠公的老跟班,怎麼可能為了這點利益賣主求榮呢?于是向惠公揭發了邳鄭的陰謀,并設計除掉了邳鄭及其黨徒七輿大夫,隻有邳鄭的兒子邳豹逃到了秦國。
惠公初立,就以雷霆手段剿滅了李克、邳鄭一黨,穩定了國内局勢,又有識人之能,重用呂省等死忠粉,不愧為“賢”;但他背信于秦,誅殺擁立功臣,确實也難服人心。
在“國”與“信”之間取舍,确實很難,如果失了國,獨有信又有何用呢?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一樣,惠公舍信而取國也可以理解。但他接下來的騷操作,是真正把自己推上了道義的風口浪尖!
惠公四年,晉國鬧饑荒,向鄰居秦國求糧。穆公征詢百裡奚的意見,百裡奚說:“天災哪個國家都會有,救濟災荒,周恤鄰國,是國家道義,應該給他糧食。”
畢竟有家仇,邳豹于是建議:“此乃天賜良機,主公可以趁機讨伐晉國,一舉拿下河西之地。”穆公卻說:“晉君确實可惡,背信棄義,但晉國百姓何罪之有!”最終給了晉國糧食,運糧的車隊從雍到绛源源不斷。
轉年,秦國又鬧起了饑荒,于是向晉國求糧。晉君與大臣們商量,慶鄭說:“您因秦得立為君,後來我們又違背贈地之約。去年我們鬧饑荒,秦國不計前嫌,貸給我們糧食,現在秦鬧饑荒來求糧,給他就是了,還有什麼好遲疑商量的呢?”
大夫虢射卻說:“去年天賜良機,把晉國送給秦國,秦國不知道攻取,反而給我們糧食。現在上天把秦國賜給晉國,難道我們要忤逆天意嗎?請立即讨伐秦國。”
沒想到惠公竟采納了虢射的計謀,不給秦國糧食,反而趁機發兵伐秦。穆公大怒,也出兵讨伐晉國。晉惠公恩将仇報,師出無名,妥妥的小人行徑;反觀秦軍則同仇敵忾,上下同欲,誓要報晉屢次毀約、忘恩負義之仇。
兩軍在韓原大戰,惠公背信棄義,本就不得人心,臨陣又更換禦右慶鄭,原因是慶鄭多次譏諷惠公忘善背德,惠公認為“鄭不孫”,也就是覺得慶鄭不尊重他,導緻本就低落的士氣愈發消沉。結果晉軍一觸即潰,秦軍以少勝多,俘虜了惠公。
秦國本來打算殺掉惠公祭奠天神,因惠公的姐姐穆姬(穆公夫人)求情,穆公本就是仁君,也不忍看夫人傷心,于是和晉侯訂立盟約,答應放他回去。
晉侯讓呂省等人歸國通報國人說:“我雖然有幸得以歸國,但愧對江山社稷,又有何面目面對父老鄉親,請占蔔吉日,改立太子圉為君。”晉人聽後都痛哭不已。
呂省回來後,穆公詢問道:“晉國團結嗎?”呂省回答說:“不團結。老百姓害怕失去惠公這個親人,打算立子圉為君,說‘哪怕侍奉戎狄,也一定要報仇’。大臣們則擁護國君,知道是晉侯有錯在先,随時準備迎接晉侯回來,說:‘一定會報答秦國的恩德’。因此,晉國不團結。”
穆公聽後,覺得讓惠公繼續做晉君對秦國更有利,于是以諸侯之禮待之,饋送給他“七牢”,之後将其送回。
經此一役,惠公深刻認識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開始修明政治,注重教化。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發展國内經濟上,感恩百姓于危難之際還不忘自己這個庸君,實施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
為了緩和秦晉兩國關系,惠公把太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又把女兒妾嫁到秦國聯姻。穆公看到惠公這麼有誠意,也把公室之女嫁給子圉為妻,并非常慷慨地将侵占的河東之地還給晉國。兩國至此弭兵,即便後來秦滅掉了惠公夫人的本家梁國,晉國也沒有出兵救援。
獻公時期,南征北伐,雖然打了很多勝仗,晉國版圖擴張了三倍之多,但實際上已經掏光了家底,再加上“李克之亂”,惠公即位時,晉國已經是強弩之末。經韓原戰敗,惠公認識到國疲民乏,開始關心國計民生,此後七年,晉國再無戰事,百姓安居樂業,實力大增,為其後争霸中原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惠公赢得了“惠”的美譽。
《二十四史》警世錄:聖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錯誤并不可怕,怕就怕一錯再錯,終釀大過,悔之晚矣!
- 上一篇 讀書筆記:《道德經》之七十六
- 下一篇 塵封的記憶,無限的深情
添加新評論